我来给大家拆解孙子兵法啦,拆解之前我先带大家认识下咱们的主人公“孙武”
孙武,亦称孙子,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孙武兵法》和《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he lu )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本书作者华杉,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研究孙子兵法二十余年;在本书中,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过155个经典战例,将《孙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详尽透彻。同时缓引2000多年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传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从不同角度还原兵法原意。
为什么华杉能讲透孙子兵法?
1,知行合一,他不仅是兵法研究者,还是商业一线的实战派
2,学贯中西,他对比中西方军事研究,博引中西方案例
3,市场检验,《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是超级畅销书
4,商业实例,自述西贝,汉庭等案例,帮你理解兵法的实际应用、
接下来我带来大家看下本书的重点内容
首先问你个问题:经常以少胜多的名将,是不是个好将领?估计你会回答是。但事实正好相反。为啥?在孙子看来,真正善战的人,都是准备充分、按部就班,绝不会是自己陷入被动。让自己陷入被动,再凭计谋和侥幸以少胜多,不是真正的好将领。
孙子兵法核心:
一、《孙子兵法》主要是讲以强胜弱,而不是讲以弱胜强
二、孙子认为很多时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
三、凡事先以失败为前提思考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一:到底什么是“计”?
《孙子兵法》里面的“计”不是计谋的计,而是计算的计。计算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叫“五事七计”。这就相当于现在咱们写方案,经常用SWOT(死沃特)分析,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这四个维度。《孙子兵法》一上来就讲“五事七计”, 先做SWOT分析,充分的计算比较敌我双方。
计算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知胜,就是为了知道我到底能不能胜,有没有胜算。有胜算我就打,没有胜算我就不打。
二:打得赢,一定要打吗?
即便打得赢,你还不一定打得起,打不起也不要打, 因为打仗就是打钱粮。
行动必有代价,战争的代价极大,不要光想着战胜,要算一下这场仗打得值不值得。引用战国时候李克对魏文侯说的话“数胜必亡”——胜仗打多了,国家反而要灭亡。为什么呢?因为
“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
总是在发动战争,人民就疲惫了;总是打赢,君主就骄傲了。以骄傲的君主来率领疲惫的人民,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了。
历史上的案例就是汉武大帝,汉武帝上位伊始,继承了文景之治,国库充盈。
但汉武帝开疆拓土,穷兵黩(du)武了,把几代人储蓄的财富全部都打光了。国库打光了,他就号召富豪捐献,征收财产税。
即使这样钱还是不够打仗的,怎么办呢?再收人头税,汉武帝把人头税的起征年纪降到3岁,老百姓怎么办呢?生下儿子,3岁之前自己杀掉。
汉武帝为了成就他巨大的功业,不惜把国家人民搞到这样悲惨的境地。
打仗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胜仗不能平定,你已经百战百胜了还要接着打,那即便打一百场胜仗又有什么意义呢?
每一仗都要死人,就算死的是敌人的人,也不如让他不要死,而是让他们加入我们,这样才能“胜敌而益强”。通过战胜敌人,我越来越强。
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把敌人都收服了归我所有,这才是平定天下
孙子的这个思想用在我们工作当中,可以有两点启示:
第一,当你想要去实现目标的时候,你要考虑到它的成本上可不可行。
第二,要随时去研究经营的成本结构,考虑能不能用颠覆式创新降低成本。
第三,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孙子兵法》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而可胜在敌”。
善于作战的人先让自己修炼成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敌人可能被战胜的时候,自己不可战胜在于自己,而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打败,那完全在于敌人,你控制不了敌人。
所以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能不能胜是可以去通过计算知道的,但是如果算下来胜不了,你强求要它胜,那是不可能的,
那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在工作呢?
我们都知道一句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在堤坝溃堤的时候,上去抗洪堵枪眼的一定是全民英雄。但是如果说有一个人之前成天去堵蚂蚁窝,从而保护了大坝不出问题,有没有人知道呢?
说今年堤坝没垮,得亏他天天去堵蚁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故事吧?所以那个堵蚁穴的人才是真正的善战者,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这个问题就很深刻,很多事都是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