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伯乐联合征文【纪念】+不一样
天地间的每一滴水都蕴含着神明的温柔,让我们永远保持敬畏之心。
1
那是一个很小的小山村,小到地图上或许都没有标记,小到村外的人大多都没有听过小山村的名字,小到小山村的名字就被叫做了小山村。
小山村里山连着山,山绕着山,山围着山,因为有了山,小山村的风景一年四季都非常漂亮,因为有了山,小山村里似乎充满了无尽的神秘色彩。
村子通往外面唯一的一条路只容得下一辆拖拉机过去,一段铺满石头,一段是泥土,一段再铺满石头,一段再是泥土,再有一段是石头和泥土。
这条路的两边是高高的大山,站在路中央抬头看,弯弯曲曲的天空,就像是盖在两侧山顶上的一个盖子。
大山上长满了枝枝杈杈和花花草草,有松树,有桦树,有榛子树,有条子树,有山桃树,有酸枣树,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和各式各样的野草。
大山上比较难走的地方有大大小小的石头块堆积着,另一侧可能就是悬崖峭壁,经过风和雨雪的长年累月侵蚀,大石块变成了小石块,小石块变成了颗粒状的沙土。
村子里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与外界几乎不怎么联系,渐渐的,村里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
除了村主任偶尔去乡里开一两次会或者村里唯一的一个老师去乡里领新书的时候,村里大队院子里的那台拖拉机会“镗、镗、镗”地响遍全村,其余时间,这台拖拉机就像是被人遗忘了,被遮挡着静悄悄地停在大队院子的角落里。
村子里唯一用砖砌墙的房子是村主任家,其他村民的房子都是石头和黄土砌成的土房子,条件好的人家屋顶上的瓦还是青色稍微带点儿灰,大部分人家屋顶上的瓦已经变成了灰白色,有的没有主人的房顶上,瓦片与瓦片之间长满了青草,唯一显出生机的是偶尔落在屋顶上的一两只小鸟,在屋顶上“喳喳喳”地叫几声。
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村子里的小孩变成了大人,村子里的大人变成了老人,村子里的老人变得更老了,村子里更老的老人随着风渐渐地消散在了村子里的大山里。
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雨淋日晒,村子里的大山依然巍然屹立,大山上的枝枝杈杈变得更加郁郁葱葱,大山上的野草野花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大山上的石头沙土变得更加千奇百怪,大山深处也变得更加神秘幽静。
可是,有一个地方却没有变,那就是村子里的那口古井。
2
村子东南头一座大山的山脚下,坐落着一间小房子。
小房子年年被村里人翻新修葺,房子的周围也被村里人天天打扫得干干净净。小房子旁边有一棵大柳树,粗壮的树干得两个人合抱,茂密细长婀娜的柳条垂落下来,小房子就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下,远远看去像是一幅画。
小房子的墙是橘红色的砖砌成的,小房子的屋顶是用崭新的灰青色的瓦搭成的,小房子不仅有门还有窗,门是深棕色的,窗是灰白色的,小房子搭建得有棱有角,有边有沿,有模有样,看上去比村主任家的那两间砖瓦房还漂亮结实。
小村子里的那口古井就在这间漂亮的小房子里。
那口古井,从什么时候有的呢,村里的老人们说,他们祖辈的时候就有了,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
走进去,一眼就能看到,在房子中间的那口井。古井的井口是圆的,比一个水桶大了两圈,古井的井身是用青砖砌成的,也就一个水桶那么高。井身的一侧竖着一块扁平的石头,石头块后边竖着一截木头桩,像是被砍断的杨树桩。石头和树桩中间各挖了一个洞,一根木头悬在上边。木头的一端穿过洞,固定在木头桩的一边,另一端串着一个圆柱形的轱辘,轱辘正好悬在井口的上方,一根绳子在上边缠了几圈,一段L型的生锈铁质把手连接着轱辘静静地悬挂在井口一侧的上方。
井身是用灰白色的青砖砌成的,一侧是有点儿烂了的木头桩,磨出毛毛的陈旧绳子,看不出颜色的轱辘,还有生了锈的把手,都显示着这口井已经很老了,除了盖在井口上方的那块井盖,那是一块只有一个手掌厚的扁平圆石头,也是灰白色的,很干净,上边一层土也没有。井盖上用石头刻着三个字,用颜料染成了红色,歪歪扭扭的,像是一个刚会写字儿的小学生写的,字看上去不仅傻还特别大,甚至一个字儿的两部分还分了家。
但是小村子里的人,从刚会说话的小娃娃到耄耋之年没有上过学的老人,不管是谁,都能喊出说出叫出这三个字儿——刘三娃,小娃娃们长大之后上学的第一天学写的字儿也是“刘三娃”,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小村子里的人都会来这里上一炷香,每年的中秋节春节,小村子里的人都会来这里供上一桌美食。
是的,这口保存完好的古井里面没有水,它在很久之前就干涸了,它也不再是一口井,它是刘三娃的墓,是小村子里的人用心给刘三娃保护着的家。
3
刘三娃,这是小村子里家喻户晓的一个人,他曾经是小村子里的一份子。
他没爹没娘,无人管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性格,还有点儿傻,村子里的上至老人下到小孩都不爱搭理他,就连村里的猫狗都觉得他烦,迎面碰到了,都不会冲着他叫,除了刘三娃从山里捡回来的一只腿有点儿瘸的大黑狗。
小村子里的人又是善良的,尽管刘三娃是这么一个不讨喜的人,大家仍然当他是村里的一份子,村里的集体活动从来不会少了他,年节时候,他到别人家里蹭饭吃,也从来没有被赶出去过。
虽然小村子地处偏僻,又小又没有名气,跟外界也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还是绕过了一座又一座山,来到了小村子里。
而刘三娃,这个有点儿傻又没有是非观念的人就当起了日本人的“走狗”。
他带着日本人和日本人的汉奸翻译在村里四处转悠,谁家有几口人,谁家的母鸡比公鸡多,谁家的小娃娃几岁,谁家的猫比狗厉害,他都一一告诉了日本人。
刘三娃把自己当成了小村子里的发言人,他每天忙忙碌碌,高高兴兴,他觉得这些外来的人比村子里的人好多了,他们从来不说他傻,还会笑呵呵地跟他说话。而且他觉得他比这些外边来的人聪明多了,他们竟然都不知道井水喝起来是甜的。
日本人千里迢迢来了一趟,什么也没捞着,什么也没找到,该问的都问过了,该知道的也都知道了,临走之前终于露出了凶残狠毒残暴的面貌。
日本人和日本人那两个汉奸走狗都以为刘三娃就是一个傻子,所以他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避讳他。
刘三娃听到那两个汉奸说,这个刘傻子,每天还乐呵呵的,还舍不得日本人走,他都不知道明天日本人走的时候要把他们村子里能抢的东西都抢走,还要带走他们村子里那几个年轻的女孩子。
刘三娃还听到他们说,那个大傻子,都没发现总是跟着他的那只大黑狗不见了。日本人给那只狗喂了耗子药,明天还打算把耗子药撒到他们村子那口井里。
他们还说,日本人被他这个傻子嘲笑不知道井水是甜的时候就生气了,只是当时为了能得到更多的消息没杀他,谁承想,最后什么有用的消息也没有。
刘三娃傻眼了。
他虽然傻,可是他能分出好赖。他觉得村里人虽然都很嫌弃他,可是他知道村子里的人都是好人,他虽然同日本人讲村里人的坏话,可是他知道村子里的人才是他的亲人。
他趁着天黑,日本人和他的汉奸走狗休息,他悄悄地通知了村里人。
小村子是山连着山的小村子,小村子虽然小,可是大山深处很深,深到就算是同为一个村子的年轻人也不知道小村子深处都有什么。
但是,村子里的老人知道大山深处哪里可以藏身。
想想他们和那些拿着枪的日本人的差距,老人们劝住了要跟那些日本人拼命的年轻人,他们最后决定去大山深处躲起来。
天黑乎乎的,没有月亮,可是天上的星星特别亮。
对于小村子里的人来说,黑夜不可怕,走山路爬山路更没有问题。
他们把家里的粮食背在身上,把家里的小娃娃抱在怀里,悄悄地向着大山深处的方向走去。
4
刘三娃没有跟着他们一起走,因为他舍不得他的那条大黑狗,他一定要找到它,把它也带走。
刘三娃找了很久很久,他把大黑狗以前去过的地方都找遍了,他把大黑狗没有去过的地方也找遍了,一直找到了天边只剩下一颗星星,最后他来到了小村子东南边的那口水井旁。
他看到他的大黑狗一动不动地卧在水井旁的那棵大柳树下,他以前经常坐在那里发呆的那块大石头旁。
他踉跄着跑过去,扑在地上,抱起黑狗的头,哭了。
他已经记不起上次哭是什么时候了,是爹死的时候,还是娘死的时候呢。
现在他的大黑狗也死了,家里又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他恨那些外边来的人,他恨自己是非不分好坏不分,他要给他的大黑狗报仇,他也不能让那些人把老鼠药撒在小村子的井水里。
他把大黑狗轻柔地放下,抹了抹眼泪,跑到附近一家人家里,找到了一把镰刀和一把锤子,向那些日本人和汉奸临时待着的地方冲过去。
他什么也没做成,因为日本人已经开始在村子里四处扫荡,也已经发现村子里的人都消失了,那些日本人正在愤怒地咒骂着,嚷嚷着要把村子里的房子烧掉。
正在这个时候,他们当中的一个人发现了怒气冲冲跑过来的刘三娃。
刘三娃一边骂着他们这些人是“坏东西”,诅咒着他们“不得好死”,一边举着镰刀和锤子往那边冲。
“砰”的一声枪响后,刘三娃倒在了地上,地上的土被他倒下的身体砸得飘在了半空中,然后落了他满身满头和满脸。
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粗黑的八字眉愤怒地向上挑着,嘴巴因为之前的咒骂还圆张着。
须臾片刻,鲜红的血从他额头正中央的那个黑窟窿流了出来,一直流过了他的眼睛,顺着眼睛又流到了地上的泥土里。
从别人家拿来的镰刀和锤子仍然被他紧紧地握着手里,他倒地的时候,锤子在地上砸了一个小坑洞。
日本人最后没有烧村子里的房子,因为他们怕火会蔓延到小村子的整个山脉,他们怕火势太大的话就出不去了。
他们把小村子的房子一顿打砸,有的房子的墙都被他们推到了,还把留在村子里的牛羊和鸡全部杀了,准备把肉带走,最后他们把老鼠药洒到了小村子里那口喝起来甘甜的水井里,又把刘三娃的尸体也扔了进去。
然后他们趾高气昂、骂骂咧咧地走了。
5
他们没有走来时的路,因为那条路需要翻山越岭,他们走的是刘三娃告诉他们的路,一条不需要翻山越岭的平坦小路,顺着路一直走,就能走到外面。
但是,刘三娃却没有告诉他们下大雨的时候不能走这条路。
或许是刘三娃忘记了,也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结局。
他们是上午走的,走后不久,天上的太阳就被云遮住了,等到中午的时候,云层已经变得非常厚,天空也变得灰乎乎的。一开始还是轻风,树枝轻晃,尘土轻扬,渐渐地,风越来越大。
狂风呼啸怒吼着飞跃整个小村子,小村子里的树被吹得哗哗作响,小村子里地上的尘土被卷起在半空中,小村子里被打砸的房子的门窗“哐当”响着。
天上的乌云像是水流一样在天空滚动,滚过了小村子连绵的山峰,滚过了小村子山峰上的花草树木。
天一下子黑了下来,远处山峰上的树像是妖魔鬼怪般张牙舞爪。
突然,一道闪电划过天际,照亮了整个天空,“轰隆隆”的闷雷,向着天空的四面八方扩散。
紧接着,天空就像是漏了一个大窟窿,大雨倒了下来,顷刻间,整个小村子都笼罩在“噼啪”作响的雨幕下。
小村子里的路,从东南方那口井所在的山脚下,地上的雨水渐渐汇集起来,水流越来越大,越来越猛,流过了小村子,流到了通往外界的那条不用爬山的路上,一直向着远处流着。
雨一直下着,一点变小的迹象也没有,地上的水流也更快更猛了,小村子开始发大水了,大水顺着那条路凶猛肆意地咆哮着,像是要把一切罪恶淹掉。
而那些日本人此时此刻正走在这条大水必经的路上,路的两旁是高耸至云端的大山,或悬崖峭壁,或砂石堆积,无处攀登,无处躲避。
当这股从小村子里一直蔓延而下的大水夹着山上掉落的沙土和石块愤怒地冲到日本人后边的时候,他们甚至都来不及反应,就被大水冲得东倒西歪,紧接着就跌进了大水里。
他们“哇啦啦”地乱叫着,待反应过来,努力地用手里拿着的枪或者刀徒劳地想要抓住点儿什么。
勉强还站立着的人惊恐地看着顺水而下的同伴,待想起来躲避的时候已经被倒下的人手里的刀捅在了腿上,脚上,之后重重地跌进了水里,连同被他们残忍宰杀的小村子的牛羊和鸡的尸体。
经过拐弯处的时候,他们重重地撞在了凸起的尖石块上,这个拐弯处幸免了,又撞在了另一个拐弯处的山石上。
很快的,血水混进了汹涌咆哮的大水里。一道闪电划过,照亮了他们狰狞的脸。
夹杂着恐惧与绝望的尖叫声,咒骂声渐渐变小了。“轰隆隆”的雷声在高耸入云的山顶上一直不绝于耳。
当山间只余下风声雨声和流水声的时候,天上的乌云变了颜色,天渐渐地又亮了起来。
6
当藏在深山里的村民回到小村子里的时候,小村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大山还是那样高耸,树木还是那样苍翠,花草还是那样茂盛。
除了变得破败的房子。
除了再也看不到刘三娃满村地逗狗逗猫。
除了再也看不到刘三娃和他的大黑狗满村满街地乱晃。
除了再也看不到刘三娃和大黑狗在古井旁边柳树下发呆的身影。
除了后来小村子里的那口渐渐干涸的古井。
日本人把刘三娃的尸体扔进了古井,刘三娃手里紧握的锤子和他的身体挡住了井里的泉眼,那场大雨使得山上的源头泉水改变了路径,这口井就干涸了。
小村子里的人们感谢刘三娃,如果没有他,他们不敢想象小村子会变成什么样子。
为了纪念刘三娃,经过商定,他们没有挪动他的尸体,因为刘三娃生前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这里,也因为这里曾经是小村子的风水宝地,他们决定把刘三娃和他的伙伴儿大黑狗就埋在这里。
他们在这里建了一座房子,有门有窗,有山有树,房子里是那口井,还有刘三娃和他的黑狗。
房子年年被翻新和修葺,房子里里外外天天有人打扫,节日里,人们总也不会忘记这里,他家供上一条鸡腿,她家放上一碗干饭,就像是刘三娃一直还生活在小村子里一样,去他家或者她家天天蹭饭吃。
小村子里人们的生活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