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一封来自海辰储能高管冯登科妻子的求助信引发公众对技术从业者职业安全的热议。信中披露,她的丈夫冯登科——2017年以P8级设备工程师身份从某新能源企业离职,2020年加入海辰储能的普通技术人员——于2025年7月13日被福建宁德市公安局在厦门高崎机场异地带走,至今已逾两月。指控核心是“侵犯商业秘密”,但这起案件中“涉案技术早被公开”“异地执法程序存疑”等诸多疑点,让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普通技术人员该如何把握“可携带的经验”与“需保密的秘密”的边界?

对冯登科这样的技术从业者而言,“商业秘密”或许是最模糊的职业红线。他的妻子在信中强调,丈夫“不懂复杂的商业竞争,更不懂所谓的‘商业秘密’纠纷”,毕生所求不过是靠勤恳工作支撑家庭。这并非个例——多数基层技术人员日常专注于设备运维、工艺优化等具体工作,对法律层面“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缺乏专业认知。
更关键的是,其妻子求助信中表示,此案中被指控的“商业秘密”,经4家专业机构检索鉴定,早在原企业主张的“泄露时间”之前,就已通过WO2020093375A1号国际专利公开,丧失了法律要求的“秘密性”。这种“公开信息被当作秘密指控”的现象,让技术从业者陷入两难:如何预判哪些技术信息已进入公域,哪些仍属于需保密范畴?

离职时签署的“保密协议”本应是明确边界的依据,但其模糊性往往成为新的风险点。实践中,不少企业的保密协议多为格式化文本,仅笼统提及“不得泄露公司技术信息”,却未明确列举保密范围、信息公开后的效力终止条件,更未对“个人职业经验”与“企业商业秘密”作出清晰区分。冯登科从原企业离职时仅是基层工程师,其掌握的技术信息是否属于核心保密范畴、是否具备“商业价值”,在案件中并未得到明确界定。这种模糊性使得技术人员在职业流动后,可能不经意间就陷入“履职即涉罪”的困境——明明是运用积累的行业经验开展工作,却可能因原企业的指控陷入刑事调查。
当“商业秘密”认定存在灰色地带时,技术从业者亟需建立风险规避意识。首先,离职前应主动与原企业沟通,要求以书面形式明确保密信息的具体范围、期限及公开后自动解除保密义务的条款,并留存相关凭证。其次,对工作中接触的技术信息,应注重核查其公开状态,可通过专利数据库、行业文献等渠道留存公开证据,如冯登科家属委托机构出具的检索报告,就是重要的自证材料。再者,入职新企业后,对涉及核心技术的工作内容,应提前向新企业说明信息来源,并建议企业进行合规审查,必要时寻求第三方法律机构的意见,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纠纷。
此案更折射出储能、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深层矛盾:人才流动自由与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平衡?这些行业的创新依赖人才流动带来的技术交流与理念碰撞,但过度宽泛的“商业秘密”指控,可能异化为遏制竞争对手的工具。冯登科妻子在信中怀疑丈夫成为“恶性商战的牺牲品”,并非无中生有——案件中“闪电批捕”“案件信息泄露引发黑公关”等反常现象,都指向司法程序可能被商业竞争裹挟。若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不仅会挫伤技术人员的职业安全感,更会阻碍行业人才流动与技术创新。
从“P8工程师”到“嫌疑人”,冯登科的遭遇是技术从业者职业安全困境的缩影。破解这一困境,既需要立法层面进一步明确“商业秘密”的认定标准,细化“经验与秘密”的区分边界;也需要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案,全面审查证据,避免将公开信息纳入保密范畴,杜绝程序违法;更需要企业摒弃“以保密名义限制人才流动”的短视行为,让保密协议回归“保护真正核心技术”的本质。唯有如此,才能让技术从业者在职业流动中安心前行,让行业在人才活力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