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biān)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子病了,孟敬子前来探问,曾子说:“鸟快死了,会发出哀鸣;人快死了,会说出善言。”君子重视的处世之道有三:行为举止合宜,能远离傲慢和无礼;端正态度神色,易令人信服;关注交谈的文辞语气,能远离粗野和错误。有关礼仪的细节,由专门的人员负责。
解读:孟敬子是鲁国大夫仲孙捷,家族属鲁国颇有实力的卿大夫三桓之一。关于君子的言行,曾子对孟敬子的临终赠言是一句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和孔子一样,曾子也强调君子的修为。不同地,曾子强调君子的容貌、颜色和辞气,而非“笾”、“豆”这些礼仪祭祀的细节。我们与人相接,先看容貌,走近了看神态,进而交谈看言语。这也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由感性素材经知性加工到理性判断的过程。《礼记》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曾子重礼,但有侧重。在曾子看来,礼重在本心,而非形式。这个观点和孔子“祭神如神在”一脉相承。
君子的容貌、颜色、辞气,正己,也正人。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是容貌;即之也温,是颜色;听其言也厉,是辞气。《韩诗外传》做了延展,“故望而宜为人君者,容也;近而可信者,色也;发而安中者,言也;久而可观者,行也。故君子容色,天下仪象而望之,不假言,而知宜为人君者。”容、色、言之外,经时间考验,依然让人欣赏的,是行为。《论语》的核心谈君子之学与成人之道,启发我们日省吾身,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