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种民族,其中,云南就占了26种。这次我们采风的地点选择在了西双版纳——一个傣族人民居多的地方,去感受少数民族的特色风情。
3.13的早上,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坐上了大巴准备前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当时普洱的天气温度最高为24℃,刚抵达的时间段当地的温度到了三十几℃,下车热度感扑面而来,看着外面的芭蕉、椰树等热带植物似代入到了从没感受过的新奇体验。草草吃过午饭,下午我们去到勐仑植物园,在当地工作的老教师带领我们参观并介绍,试图让我们对它有更好的了解以便于写生时有更好的取景画面。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据说在植物园的900公顷的园地上,保存着大片的热带雨林,有引自国内外近万种热带植物,35个专类园区,当时我们去参观了一下午看着路边的地图指示牌似乎还没走到园区的四分之一呢!跟着老师的带领,我们看到了很多国画艺术家的写生过程及成品,有大刀阔斧、精准概括的写意画,也有细致小巧、严谨细腻的白描画。当时早晨去踩点的地方写生时耳边萦绕着潺潺的水流声和鸟类动物的鸣叫,望着各种舒展身躯的热带植物让我不禁感叹这的确是一个适合画国画写生的好地方。在植物园里让我感受最多的是画速写吧,偶尔画了一俩副油画倒是把期待已久的芭蕉画成了没有背景的似带色彩的速写般。 就这样度过了四天,在3.18我们去了一个新地点——橄榄坝傣族园。傣族园的景区内由五个傣族村寨组成,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嘎。这里的杆栏式房屋属于傣族民居,云南一般称其为“竹楼”,刚到当地就被其特色的建筑吸引了目光,其建筑特征是以木或竹作支撑房屋的桩柱,房屋悬空为“楼”,人居其内。下层桩柱之间的空间养畜禽。竹楼之上层隔成客厅、卧室,并有前廊和晒台。在车上看着这些没见过的新奇建筑,想着我们会不会也是住在这里呢,很快老师就给了我们答案。刚到时,这里的老板、老板娘便带领我们去各自的居室,热情好客的他们给我们讲了一些当地的景点、风俗。赶巧的是,我们抵达的第二天当地有着一周一次的“赶摆”,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赶集,老板娘说“热闹的哩”。晚上想着应该会有很多的赶集画面,把他们集合成素材,顺便完成几张速写作业,美的嘞。没想到的是,热闹是热闹了,体验时也开心了,偏偏带过去的速写本空白一片。
第二天便是正正经经的踩点画画了,当时是选择了一个染织坊对面的一个干栏式竹楼建筑作为取景点,想着以以往的灰调复原出当地的特色,也可能是心态的改变吧,开始喜欢以黄色和紫色的对比性去塑造灰色的光,似又差了一点味儿,不够明确,整体的灰调也不似以前般得心应手,休息一下,晃眼注意到了旁边的染织坊,店的中央摆着一台木制机器,碰见了大娘,询问一下,她是傣族人,这台机器原叫傣族织机,在最初时织的傣锦使用的是简单的腰机。织出的图案,西双版纳傣锦为白底,用红黑两种色线相间排列,构图古朴清新,傣锦图案有动物,常见的有象、马、犬、孔雀、蝴蝶;植物常见有贝叶、木瓜、树木等,还有房舍、佛塔。攀谈了一会,又继续去完成那副未完成的作品。
接着几天,除去画画便是和朋友陆续参观了当地的景点,走在路上,背着画包,碰到一个大叔开着车询问,大概意思是想让我们去帮他完成一下客栈的墙绘,感觉没有特色太无趣了,我们想着索性无事,便步行去看了一下,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步行也没多远便到了,看着那面墙听了他们的想法后,大概构思了一些,了解到这边对于孔雀和大象被视为祥瑞和财富的象征,便构图了一副大象吸水即为吸财,背靠大山有靠山的画面,整体偏向于山水画,但由于最后价格没谈好便不了了之了,但也还算是了解到了一些民风民俗,去买了个大象的饰品带着,毕竟招财。
最后的一天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参加了当地的一个公益活动,接着去泼水广场体验了傣族的泼水,人多的哩,好啦,打道回府。但这次写生的确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相比于之前的比照于照片进行绘画,在画面中更多的融入了对于色彩的感受,整体下来收获还是蛮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