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惆怅,摘一段安定人心的文字:
一位粗心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世界就意味着去享乐,仿佛世界上的真实的幸福俯拾皆是;然而,恰恰是这些人得不到幸福,因为他们的才智尚不足以使其战胜生活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当他阅读那些富有诗意和浪漫主义的作品时,那种观念便牢牢地在他的心灵中扎下了根,实际上他被外部世界的现象欺骗了——这个世界具有彻头彻尾的虚伪。对此,我马上还有些话要说。结果,他的生活或多或少总要寻求那现实的幸福;并且,他所理解的幸福就是一连串确定的快乐。在追寻这些幸福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危险——一个不应被忽略的事实。他搜寻着那并不存在的猎物,于是,他遭受了种种真实的不幸——诸如苦痛、穷困、疾病、失败、匿乏、忧烦、耻辱以及人生中的其他一切艰难困苦。他终于识破了蒙骗他的命运的恶作剧,然而,太晚了。
我们看到世界不得不呈现的最佳境况是一种远离痛苦的存在———种宁静的、说得过去的生活;并且,就我们更有希望实现的事物而言,我们的要求仅限于此。要想使生活不致于太悲惨,最可靠的办法是不要期待太大的幸福。歌德青年时代的朋友默克认识了这条真理,他写道:“正因为人们要求获得幸福才铺设了一条悲惨的、多少与他们的欲望相一致的悲惨道路——它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趋于毁灭。一个人若能放弃对幸福的要求,除了眼前所能看到的事物,别无他求,那么,他将获得成功。”因此,恰当地限定我们对快乐、财产、地位、荣誉等的欲望是适宜的;因为正是这种欲望和努力——即希望获得幸福、使世界光明灿烂、让生活充满欢乐——引起了巨大的不幸。如果仅仅由于导致不幸的生活太容易,而得到幸福却不仅确实困难而且几乎不可能,那么,依我看,放弃对幸福的要求则是慎重而明智的。诗人公正地颂扬了生存的智慧:宝贵的中庸是最佳选择——生活恬然,不为住所简陋的困窘所动,这样不至成为遭人妒羡的对象。正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遭雷电击中的是最高的顶部一样,所以轰然倾覆的也是高耸的塔楼。
——《叔本华论说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