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相姬和李智善的伦敦留学经历让我有机会跟着她们一起感受英国的插画教育:没人规定你必须做什么,时间怎么安排,但是最终要靠自己的作品说话。
读这本书时想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西方在插画艺术方面人才辈出,插画师风格迥异,有些尚未毕业的艺术系学生的作品就已经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BA,MA学生在毕业展上的作品本身已经是成熟度非常高的作品了,其作品可以直接拿到出版社的合约,或是展览大奖。
从书中两位主人公的经历看,我想最大的原因应该是艺术教育观念的不同和对人才选择的标准不同。西方艺术学校注重的是学生创造性,而非技术能力。
“国内设计的水平取决于梯子的稳定性。”虽然这句话有点残酷,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内在插画上缺乏原创性。
2. 为什么鲜有国内插画师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插画界的奥斯卡博洛尼亚插画展自从2016年有了中国巡展,50多届却鲜有国内插画师展露头角。去年参观了的博洛尼亚插画展,最大的感触就是,国外插画师的插画表现自由,没有束缚。从技术层面上讲,国内凡是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绘画功底都不错,最大的问题是绘画太死板,没有艺术的那种自由和洒脱。一句话“技术好,无创意,不自由”。可能你会想到国际当红插画师倪传婧,虽然是华裔,但是她是在纽约罗德岛设计学院才破蛹成蝶的,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期。
3. 如果单纯爱好,如何在插画上深入下去?
感悟
1. 超龄学生的勇气
朴相姬和李智善都是30+的大龄学生,一个是自由职业,有点迷茫;一个是艺术总监,想实现自己的画画梦想。两个人不约而同到了伦敦,都把伦敦当做一次好玩的旅行,没有太大的野心,认真投入每一个项目,以优秀的成绩毕业。朴相姬从一个画卡通的作者成功转型为插画师,成为炙手可热的书籍封面插画师,发行自己的绘画单行本。李智善在伦敦学习了BA和MA的插画课程,成为新星绘本作家。两个人都走上了自己期待的道路。
2.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精神
李智善在最后写了一段话,跟国内的插画现状非常类似:
插画只不过是设计界的一个小小的领域,现在却吹起了一股热潮,出现了许多培训插画家的学校课程,而且也很多元化,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其他的媒体也开始广泛的使用插画。有的人因为有画画的天分,所以没有任何烦恼的就开始了,但是却在途中因为找不到出口而放弃;也有的人在偶然的机会出道,顺利的走着自己的路。有的人长久以来认真的往自己的创作迈进,到了后来才开花结果,也有很多人虽然像彗星一般的走上这条路,但是却不知不觉的销声匿迹,虽然这10年内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同时也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如果想好好做,就不能放弃,不放弃最后就会有实现愿望的那一天。
并不是每个人都足够幸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成就,但是如果自己喜欢,就像李智善所说的,喜欢就不要放弃。
朴相姬刚回国的时候,没有接到什么插画有关的工作。没有他人委托项目,就自己着手独立项目。发布在自己的blog上,最后得到编辑的赏识,走上了插画高速运转的时期。这就是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这样看来,我只要持续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够了。
自我反思
1. 如何把自己平时练习的作品做成有意思的东西?
朴相姬自制手工笔记本,封面是自己的插画,可以作为礼物送给朋友。收到朴相姬的启发,我计划把作品做成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2. 放弃自己对颜色的执念
我跟朴相姬有点类似,特别喜欢灰色的调子。朴相姬最初也是这样,对自己的灰色调子很满意,后来在color项目中,找到了高饱和度互补色之间明快的调子。最后,形成了朴相姬独特的色彩风格,个人非常喜欢。
反思自己,过于执念于自己的低饱和度的灰调子,应该去触碰自己害怕的高饱和度,画面明亮的色彩。对插画来说,色彩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