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拿起了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在第一部分的第一节就讲了“变化的课堂”。
我在想,我们的课堂变了哪些呢?
一、从课堂的外部物质环境来说:
1、粉笔加黑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而这个变化则刚刚是我从教的这几年,记得刚入行时,需要练粉笔字,要进行粉笔字考试,和普通话一样严格,不过关的无法毕业。而后,就出现了幻灯片,在幻灯片出现之前,有部分地方先进的,有录像机,放录像。就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里所描写的幻灯片,可能就是一些生物或医学的影片。用幻灯片是我在从教两三年后的,那是一个白色的方方正正的机子,学校每位教师发个十张透明胶片,可以用水彩笔在上面写,然后投影在幕布上。很模糊,而且胶片也不好画,当时英语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还让我帮忙画上课本上的彩图呢,画那个需要好大的精力。
然后是电视机,挂在教室的右上角,需要看的时候得抬着头,老师难受,学生也难受。后来改变为大屏幕的立式电视,视觉上舒服多了,但是占了教室的空间大,而且很容易坏。然后就是多媒体投影仪,现在大部分的学校还是在用。比较先进的是电子白板和触屏电视了。
媒体虽然说是辅助作用,如何将它发挥好,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2、教材不再是教科书和教参了。因为网络的原因,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单单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参了。我记得在实习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很牛,把教参的内容都背下来了(也许是他教的遍数多了的缘故),当时作为新教师的我们,用很细小的字在语文教材上密密麻麻地写上教参的内容,生怕哪一点教漏了。而现在呢,教参变成了教师用书,关注的也不再是上课应该上哪些内容,如语文,更多的是名家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了。教师是无法从教师用书中直接组合成一个教学设计的。现在通过网络,每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都是非常宠大的教学资源库,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去选择。所以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能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了,而是知识的整合者、知识的分解者。
二、从课堂的内部关系来说:
正如佐藤学所阐述的,“同步教学”模式的时代业已终结。教学不再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分析,学生背诵。而是一种对话,师生的对话,教师要在学生的回答中立即做出分析,迎合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走向他的思维的更高层次。我记得,以前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个知识点是要考的,大家一定要记住。而现在,这句话已经失去效用了。首先,因为试卷更多地考的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是某一个教师能猜到的知识点。其次,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再了不会唯试而尊,一方面是现在的试卷太多太滥,学生已经“做习惯了”;另一方面,考试只是一次性的衡量,就如一次性物品一样,便宜但不经用。如一次性筷子就没有银筷子、象牙筷子来得珍贵。
课堂的尊位已经被拉下神坛了:师道尊严不再、唯书本是从不再、一切为了考试也不再了。如果还一味地膜拜这三尊,肯定会被学生和时代所淘汰。
正如佐藤学所说的,教师的作用下在向学习的设计者与主持者转变。教师只是课堂方案的策划者,学生这样的受众必不一定要接受你的策划,也许他们也能设计出更好的策划,所以教师和学生只是学习的合作者。
虽然仍旧是班级授课制,虽然每节课还是45分钟,但是试卷的脸儿悄悄地变了,教室里的座位悄悄地活了,原来的教学套路悄悄地破了,这一场宁静的革命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