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居家无聊,整理高中语文课本,无意间翻到了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祥林嫂这个人物又进入了我的视野,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众所周知,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封建旧社会的可悲人物。最让人熟知的,就是在孩子被狼叼走以后,祥林嫂逢人便泣不成声地诉说着她的阿毛的悲惨的故事。
祥林嫂之所以愿意不厌其烦的讲述这个悲惨的故事,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家破人亡让她的神经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尤其是没有照顾好儿子阿毛,成了她一生中最伤心、最后悔的事情,面对生活的压力,无处释放的她只能逢人便重复讲这个老掉牙的悲惨故事,虽然她自己并不懂得这些。
第二,祥林嫂之所以反复讲这个故事,就是因为连她自己也可能没估计到,她的故事居然有这么好的“社会效果”,在一群抱着“原来这个世界还有比我惨的多的多的人”的心态、随时等待“别人痛苦可做我心灵鸡汤”的听众中大有市场。
第三,祥林嫂虽然疯疯癫癫,但是她并没有傻掉,从她和鲁迅先生最后的“灵魂之问”就能看出。她已经远不是第一次来鲁镇做工的那个“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不开一句口,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的祥林嫂。她的地位一落千丈,被视为不祥之人。此时,唯一能让她有容身之地的,除了有限的劳动就是讲故事博得妇人们的眼球。
但是很快,“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祥林嫂也“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她最终选择了久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后来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也都是因为或专注她额上的伤疤,等等,从祥林嫂身上找乐子而已。
最终,可想而知,听到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连“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了,祥林嫂的故事彻底没有了市场。
鲁迅先生的文字和作品,深刻的反映了封建旧社会的黑暗,讽刺了神经麻木的旧社会的愚昧人民,在今天看来,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面对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大多数人的反映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己的事都处理不过来,哪有心思理会别人的苦乐。
有一部分人,专门乐于听别人的不幸,喜欢做“忠实的听众”,“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没有第一时间听到,还特意打听,直到“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
这部分人,是真正闲着没事干、喜欢拿别人的伤痛做对比、感叹自己比别人好一点,靠吸食“”精神负能量”苟延生活的人。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不仅善于做“忠实的听众”“心灵的抚慰师”,更善于乐善好施,急别人之所急,想别人之所想,默默用实际行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些人,是真正的朋友,他们能够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能够雪中送炭,他们把情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最关键的是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最见不得别人受苦。
生活中,你的朋友是哪种人,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