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觀點是有,而且非常有必要。因為其一,學哲學可以幫助人鍛鍊邏輯、分析能力?。
這背後並沒有什麼特別高尚的理由,其實任何領域的學習,像是寫程式、念醫學、寫歌曲都可以(也應該要)鍛鍊學生的邏輯和分析能力。只是哲學特別的地方在於,比起實際的知識,哲學思考更仰賴純粹的智性推理。並且,由於哲學問題缺乏標準答案。因此思考過程的精緻和準確程度,就更是成為這個思考行為是否有價值的重要判准。
以科學理工領域來說,在課堂上,許多問題,像是水的沸點、純金的密度……都有正確答案,因此不管學生到底是用死背或其實根本不懂原理,但凡他只要有能力把正確答案寫上去,就可以獲得分數。但哲學課堂中,由於問題很少有標準答案,因此唯一能幫助學生獲取分數的方式,就只有他主張的支持理由究竟是個好理由還是爛理由。
因此為什麼在哲學系上更能訓練邏輯、分析能力?因為哲學問題許多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在哲學課堂上,學生就只能在分析和論述能力下更多的功夫。
其二,哲學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因為哲學的探討範圍,已經限縮到基本只能用智性探討,而沒有客觀的標準答案。當一個問題,可以藉由科學方法持續進行拆解,那它基本就還不能算是哲學問題,而會是心理學、物理學……等科學問題。哲學的這一特性對於腦子堆滿標準答案的人而言,很難理解,而且哲學的沒有答案或許讓人覺得很空虛,但反過來說,這世界上許多重要的問題正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從近的看,許多生活的難題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比如說「畢業要念研究所還是去工作」,對於這類問題,在不同人或不同的前提前就會有100種答案。對於一個家中經濟困難的人來說,可能適合去工作。對於一個有錢有閒愛學習的人而言,可能適合去念研究所。而哲學就是這類問題的典型,在研究哲學時,學生時常需要像這樣大量拆解各種前提和假設,並藉此尋求一個較好的解答。
從遠的看,更多至關人生重要的議題也是沒有標準答案,比如說「人生的意義」、「怎樣算是幸福的人生」,這些哲學的老生常談也是完全沒有任何人或是客觀證據可以提供標準答案,只能透過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去進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