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辉哥推荐的快速阅读法在两天内花费约2小时读完了塞德希尔的《稀缺》,收获颇丰,主要有两方面的收获:1. 快速阅读技能提升;2. 认识稀缺,警醒自己远离稀缺陷阱。
关于《稀缺》这本书,以及稀缺的相关概念,有很多可谈的,暂时不表,今天只就快速阅读法的第一次践行心得进行记录。
辉哥在有关“阅读系统”的语音中对快速阅读的看法,一言以蔽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速阅读是建立阅读体系的基础,一年甚至可以读200本以上的书,同时建立书与书的联系。快速阅读意味着:
(1)只看自己关心的部分;(2)只看自己看得懂的部分;(3)立刻去用;(4)立即分享。
做到以上四个要点,要以两个核心思想作为前提:一是把书作为满足需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带着目的去阅读,而不是把读书或者作者摆上神坛;二是获取新知是为了用于实践、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
带着这样的思想前提,我开始了《稀缺》的阅读之旅。
第一步:带着目的阅读。
我的困境是,时常出于时间和金钱的稀缺之中,它们让我越发焦虑的同时,让我无法锚定生活的重心,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善自己的境况。我想弄清楚,什么是稀缺,什么是稀缺陷阱,而我又该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摆脱稀缺陷阱。
第二步:只看自己关心的部分。
《稀缺》这本书去除引言和结语有三大部分、共9章。我重点阅读了引言部分(了解稀缺的概念、常见的稀缺情境)、第一章(稀缺的负面影响)、第二章(有关带宽如何影响人们的选择)、第八章、第九章(如何走出稀缺)。
第三步:只看自己看到懂的部分。
我抛弃了大量重复论证同一观点的例子,以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阐释。
第四步:立刻实践。
了解稀缺陷阱之后,我立马花了一些实践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不断为自己创造“稀缺陷阱”,尤其是时间的稀缺。于是我开始使用爱时间app记录自己日用时间,反思自己是如何让自己从时间富余进入稀缺状态。
第五步:立刻分享。
这点我做的还不够好。现在在做的事情,也算是分享的一种。只是我还没有梳理清楚自己对稀缺的理解。明天我会再写一篇文章,谈谈《稀缺》这本书。实际上,文字输出是一种很好的分享方式,但与人分享是一种更有利于得到及时反馈的分享方式。遗憾的是,目前似乎还没找到合适的对象做这件事。
第一次快速阅读的经历给我很好的体验。首先是轻松,我不再指望自己看懂每个句子,不强求自己记下例子或某个重点。实际上,学会放弃之后,反而因为集中在关心、立刻可用的重点上,能记住更多。其次是通过立刻践行,让阅读真正能改变我的生活。阅读之用不在于充实头脑,而在于产生实效。以前读过不少书,哪怕是自己十分推崇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现在记得的也是寥寥。若你让我推荐,我可能会说这是一本易读的好书,绝无法说出其中的关键内容以及它如何改善了我的生活。最后是,我有信心我能看更多书,be a better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