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东方教育董事长俞敏洪在直播中鼓励大家多生孩子,并且强调生养孩子经济成本不高,是父母认知错误。
比如说喝普通的中国牛奶,用普通的尿不湿,吃普通的饭,上普通的学校,其实没有多少钱。而第一个孩子用旧的东西,第二个孩子照样可以用。
01 “生养孩子成本不高”
"养孩子成本不高,多一个没那么难",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
"养一个跟养两个没多大区别"
"我们那时候谁家不是三四个孩子?"
"以前孩子没喝过奶粉没穿过纸尿裤不也健健康康长大了"
……
是了,和那些不明事理的婆婆、热衷催生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说法如出一辙。
一有反驳,就说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太矫情了,孩子带的太娇贵了。
可是,这几十年间,中国社会和经济早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80年代,即使小学学历,只要踏实肯干,就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再往前20年,大多数家庭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只要保证每天能给孩子一口饭吃,平安长大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如今,本科毕业也不过是普普通通。
过去养孩子,是养活孩子,现在养孩子,更多的是培养孩子。时代情况已然不同,又怎么能如此粗暴对比呢?
02 "第二个孩子可以用旧物"
从生活成本上来说,第一个孩子用过的东西确实可以留给二孩用,比如婴儿车、玩具等等,能节约一小部分成本,但这些又能花得了多少钱呢?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花销来说,从这省下来的钱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电影《西虹市首富》的结局中,王多鱼夫妇本来打算将300亿财产裸捐出去,但考虑到肚子里的孩子,俩人决定给孩子留点,"不多,够养活就行。"准备在计算要给肚子里的孩子留多少钱合适。
结果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从孩子出生请月嫂一直算到结婚的彩礼婚宴,列了一张长到看不到头的账单
终于算清了,又来了句灵魂拷问:万一咱们要是有二胎了怎么办.……他们突然发现,钱好像不够用了。
电影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生活场景的复杂化,要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吃、穿、用、学,养娃成本更是水涨船高。
网上有一张流传的养娃账单,即使是基础标准,把一个孩子养到大学毕业也需要60多万。
刚出生,奶粉、辅食、尿不湿等消耗品必不可少。
上学时,学费、兴趣班、夏令营更是碎钱不眨眼。
长大后,结婚、买房、彩礼、嫁妆,难道还能只准备一份?
虽说"3万元撑不起一个暑假"不是每个家庭的写照,但是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是大家公认的事实,这个可不能用老大剩下的。难怪有网友在微博评论里怒怼俞敏洪,在新东方给老大交了学费,能不能让老二免费上课。
03 时间是看不见的隐性成本
除了经济成本,与过去想比,如今的父母在养娃这件事上,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这么简单。
大多数双职工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背后还有车贷房贷压身,每天一睁眼就欠了银行一屁股债。
白天在公司辛勤工作,跟领导同事斗智斗勇,晚上回到家不仅要做饭打扫,还要花时间辅导孩子功课作业,孩子听话还好说,面对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小恶魔,简直有想塞回去的冲动。
有次逛超市的时候,无意间听到几个妈妈聚在一起闲聊:
有人抱怨说公司突然要实行996,虽然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但现在人到中年,不敢轻易辞职,只能妥协。
好不容易等到周日,要么得早起送孩子去上兴趣班,要么得陪孩子溜公园逛商场,连睡个懒觉的机会都没有。
还有个在国企上班的妈妈说,虽然自己朝九晚五,但单位离家远,早晚高峰一个多小时都堵在路上,只能把孩子爷爷奶奶接过来帮忙做饭,但晚上教作业还是得自己上,感觉每天时间根本不够用。
一个孩子就足以让一家人忙得团团转,更别提两个、三个了。
04 生孩子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说起来,俞敏洪也不是第一个鼓励多生孩子的企业家,马云曾公开表示:"阳光灿烂的时候要修理屋顶,年轻力壮的时候要多生孩子"。携程创始人梁建章也操心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成功男人都喜欢倡导多生孩子?
那是因为他们不懂,生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性别使然,他们没办法体验怀孕生子对女性的心理、身体带来伤害,也永远体会不到孕产前后的风险和痛苦。
孕吐、侧切、撕裂、产后漏尿……想必只有当过妈妈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如此种种,只化作一句句轻描淡写的多生孩子没那么难,多生孩子好,实在是令人心寒。
再说事业,生育是女性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为怀孕而错失升职机会的情况比比皆是。
"婚姻状况"、"生育计划"似乎已经成了适龄女性面试时必答的问题,更有甚者还会让女职员立下几年内不生孩子的承诺
不少女性,产前大着肚子一直坚持到预产期前两周,产后做完月子立马就回到岗位上。
Papi酱在综艺节目里提到过,她的一位CEO朋友,知道进产房前一刻还在开视频会议。
谁会不知道产后修复的重要性呢?她们不是对自己的身体毫不在意,而是担心被职场淘汰。
一次产假就得承受如此大的代价和压力,谁有有勇气轻易多来几次呢?
说了这么多,不是制造恐慌,想让大家不生孩子,而是希望生孩子的这个决定是大家根据自身情况,深思熟虑的结果。
生孩子,是一个家庭一辈子的大事,不应该被他人的话语所左右。
如果还没想好,不妨再等等。
如果准备好了,不管一个还是多个,欣然面对往前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