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IM产品中,已读未读的设计,从早就有。印象中,早前的文字版BBS的消息系统,就有了已读/未读的提示。结合是否回复,可以区分好几种状态:已读已回/已读未回/未读。由此衍生出大学哀怨男女们的各种段子。常常有人因为“已读未回”产生各种焦虑,于是也有各种对已读未回的分析和开导。
不过,这其中也有暖心的故事。15年的时候,台湾媒体有篇“史上最暖已读未回”的报道,说的是该女生的“父亲在10月25日过世,难过之余便在10月28日传了信息给他,跟爸爸说“我爱你”,直到昨晚看信息的时候发现父亲竟然“已读”了,让这名网友又惊讶又感动,不少网友也跟着鼻酸泪崩。“
在国际上几大IM中,Line、WhatsAPP等有已读/未读的提示,国内的微信、QQ则一直没有,办公方面的IM,如钉钉,则因为工作场景中已读/未读的重要性,天然有这个功能。
Line等的考量是提升沟通效率,因为已读、未读、已读不回的状态,本身就表明了对消息的态度,后续该如何,发送消息的人,自然心里有数。
微信方面的考量是不给用户带来压力,说是“允许用户善意的谎言”。这种为了“面子”,带来沟通上的不变,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经常会判断,可能是消息过多,导致没留意到,这时候,经常会再次发送,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沟通。
但是,微信既然号称照顾用户的“面子”,为什么又要“正在输入......“的提示,其实这个也蛮让人尴尬的,经常会看到对方正在输入,然后没了,然后知道原来不是和自己聊。
工作场景中,是否收到、是否已读,作为工作礼仪或规范,都是应该给予反馈的。APP把这种反馈自动标示出来,会给工作中的沟通带来方便。
与已读未读相关联的另一个功能是“撤回”,这是“非即时交流”必备的功能之一。如果结合已读未读,撤回可以更加灵活,可以根据被读的情况来决定是否能撤回,否则就只能规定时间里,于是有半小时,有几分钟。关于时间,也没有标准,完全在于设计人的理解。
结合了撤回和已读的功能,则是“阅后即焚”的不留痕迹。撤回是不让你读到,阅后即焚是让你读到但不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