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閉上眼睛會是怎樣呢?”
“老師,這個動作靠著牆練習會容易些嗎?”
“老師,腳背要平放壓下去,還是應該要把腳掌勾起來?”
“老師,為什麼我一蹲,右膝蓋就酸酸的,可是左膝蓋不會耶?”
以上是同學們會冒出的一些問題,在課堂上,分享瑜伽或是教學,這個過程很有意思。每個老師會有自己的上課風格,有的老師上課會比較嚴肅,同學們通常也不好意思在課堂上發言,可能是我經常互動,氣氛比較好,同學們練到一個體式有什麼不懂就直接問了,一節課下來身心是愉悅的。
對於學生的提問,有時我會用對答的方式這樣說:
“我也不太確定,不然你試試閉上眼睛,看看有什麼差別”,
“可以試著這一邊先靠著墻練習,等一下另一邊的動作再試試不靠墻,就知道有什麼差別了”
“應該都是可以的,不過你要用覺知仔細觀察,腳背壓下去和腳掌勾起來,對膝蓋、大腿、還有髖關節有什麼感覺,哪一種比較酸,哪一邊練起來比較舒服?”
我比較喜歡課堂上的互動,當然,課堂上人數比較多,如果每個學生都問一個問題,那麼一節課下來會消耗很多時間在這些互動上,這時候要進行篩選,哪些體式在同學們練習時經常會出現的問題拿出來一起討論,剩下的在課後進行溝通。
同學付了寶貴的金錢和時間來練習,很自然會期望老師能夠對她們的疑問進行解答。
做到一個體式時,有時我喜歡反過來問她們:
“剛剛那個體式,感覺是身體哪個部位在發力”
“在左右兩邊的樹式,不一樣的地方是哪裡”
“在前屈體式,拉伸比較強烈的是在背部,還是大腿?”
在課堂上,會經常讓同學們是用輔助工具,比如在大腿中間夾著瑜伽磚,去感受大腿內側的發力,之後拿掉瑜伽磚進行比較。輔助工具長時間的使用會成為一種依賴,當瑜伽磚離開身體后,很多同學找不到感覺了,找不到發力點核心力量在哪裡,只是簡單的完成了看起來很優美的體式。
“在我幫助你調整體式並拉伸后,要用你自己的覺知去打開你的身體”這是我在課堂說過最多的一句話,每一位瑜伽練習者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老師的帶領下練習,在自己的身體里探索自己,和自己互動,這才是重點。一味的嚮往老師能帶給你怎樣的效果,終究還是霧裡看花。
怎樣去定義瑜伽,每個人的觀點不一樣。真正感受到瑜伽的本質的時候,瑜伽的好處會在生活里一一呈現出來。
瑜伽是一種修行,在練習上保持著好奇和好學的態度。這一路上,周邊的人、事、物能讓你學習的很多。比如在課堂上,同學的提問會讓你有不一樣的想法,彼此間的互動能建立起更多的信任,共同成長。
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讓瑜伽引領你打開視野去了解更多美好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