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IP(Intellectual Property)这个概念特别火,甚至可以这么说,一个火爆的IP可以快速带来巨大财富,让从业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的更滋润。于是,各种散落在互联网上的IP被打捞起来,经过重新包装、变换形式后,呈现在用户眼前。类似于小说、游戏、漫画甚至是综艺节目都被拍摄成影视剧,掀起一股收视狂潮。
只要能取得这些版权,就等于手里捧了一个聚宝盆,风险极低,操作空间极大。更有甚者,同一个IP可以用几种截然不同的形式来演绎,将价值挖掘到极致。
IP的本质,其实就是品牌效应。只不过这个品牌对应的产品是彻彻底底虚拟化的,最大的优势是天然地受到大量关注,聚拢了大量人气,再炒作的风险成本大大降低。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一个目前很火爆,看起来争夺激烈,其实还处于一片蓝海的领域:知识IP。
知识本身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可以交付的知识产品。我们在上学时接触到的所有教科书,都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的载体。然而那些教科书的作者却很少被人记住,他们本身,并不具备市场价值。真正能够让知识变成内容产品的,是将其包装成一种服务,然后呈现给用户。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里所提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并不是由书本或者说书本里的知识直接带来,而是借由书本,考上功名,依靠官职背后的权力获取的。知识产品与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直接变现。
“得到”APP就是知识类产品的头部资源,行业老大。罗振宇在其他人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或者意识到却没有采取行动的情况下,将罗辑思维定位成知识运营商。“得到"就是用来实现这一定位的工具。
也许现在看还觉得这一切都挺自然,但回到两年前,“知识服务”这个概念还处于萌芽状态,那时,还是O2O和P2P占据所有关注点的时代。“得到”怎么看都像是小而美却难以引起大规模经济效应的产品。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得到”推出一系列产品,比如知识新闻、每天听本书、各种付费专栏、各种电子书等等。将本来是零散在各处的内容聚集到一起,封装成产品,收获了大量忠实的粉丝。如今,提到知识服务,首先想到的,就是“得到”。
以前的专栏作者,任你写的再好,你的文章再有深度再有价值,想借此实现财务自由,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而得到上的专栏作者,则轻松实现知识变现,通常一个专栏的订阅总价都超过百万甚至千万。这在过去,简直难以想象。
得到赋予这些作者充分的人格化魅力,让他们本身,成为一个知识IP。跟着牛人学习,成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动作,而不再只是一种宣言。除了专栏本身的价值之外,这些作者自身的价值也被充分释放,服务你的,不止是一篇文章、一段音频,更是一个个每天为你带来满足感的大咖。这种形式,即使在娱乐业都很罕见。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刚需的人来说,199元的年费订阅,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付费动作,不需要任何纠结和犹豫。
就像我们去影院观看那些超级英雄电影,很少去为票价纠结一样。罗辑思维推出的“得到”平台,以类似iPhone上App Store的方式,服务着他们的用户。“得到”,就是一个知识商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技能培训类平台,这里所有的订阅产品,提供的都是认知升级类的知识服务,而非某一特定技能的培训。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赋予用户以更崇高的价值观和更普遍的通用性。他们接受起来没有任何负担,也不会像看培训课程那样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不需要主动去搜索,只要每天等待推送就可以了。
知识IP,是这个时代读书人实现价值崛起的最好机会。和得到类似,各种平台也纷纷上线自己的产品,像喜马拉雅上各种大咖的音频类服务、混沌研习社的各种课程、分答、知乎live、李笑来的一块听听,甚至是微信公众大号里,都有自己的付费内容产品。而所有这些产品,都无一例外的呈现人格化特征,作者离你前所未有的近,态度还前所未有的好,质量也因为付费而得到大幅提升。
我们过去常说,一个人的某项特长,只有别人愿意为其付钱,才能称之为优势。否则,就只是爱好而已。而自从2016年开始直到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发现,一大批知识服务者利用他们的优势,推出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知识服务类产品,你只要愿意付费,就可以比别人用更快速、更专业、更舒服的方式获取和学习知识。
其实本质上知识付费并不是什么创新,我们在学校里每年交的学费,就是对知识的付费。真正的创新,是知识产品化和知识服务化。一个人空有满腹经纶是不行的,只有将肚子里的知识,以专业化、产品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用来服务而不是教育用户,才能将意义上的价值变为金钱上的价值。
过去我们提到读书人,难免觉得迂腐、纸上谈兵、难堪大用。而今天的读书人,则更可以扮演创业者的角色,本质上,就是开发被市场所认可的产品,通过规模化销售,实现大规模盈利。知识不但可以是力量,更可以是金钱本身。
在2017年,知识IP这个概念将更加火爆,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新进者,用更丰富的形式、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来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这种趋势,是不容忽视的,很多时候,不是把握不住机会,而是压根就看不到机会。
我时常听见有人说要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其实,真正要做的,不是公众号,而是内容产品,公众号只是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唯一的优势,就是由于背靠微信,更容易实现深度社交传播。如果仅仅盯着公众号这个形式去看,那自然会发现红利期已去,但若用知识IP这个视角去看,其实哪是什么红利期过去了,完全就是一个新的产业正在冉冉升起,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么,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识IP,如何利用这个概念帮助我们推出自己的内容产品呢?请期待明天的更新。
这是公子在野陪伴您的第26天。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感觉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帮忙推荐给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