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这本书给我的老师说,这本书是学习心理咨询的必读书,读完之后就会对心理咨询有整体的了解,知道心理咨询是干什么的,它也是中德班的教材。在前言中,作者提到一个他自己的划分概念:前弗洛伊德主义和后弗洛伊德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弗洛伊德去世前后。弗洛伊德在世时,垄断了整个精神分析领域,不允许有异己的存在,如果他的学生中有敢标新立异的,那结果一定是被老弗逐出自家门派,比如大家熟知的荣格和阿德勒,这些精神分析发展早起的重要人物也不例外。所以在那个时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去世后,那些被老弗爷压制的新派便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虽然它们都是在精神分析的影响下产生的,但是却开辟了精神分析之外的多条道路,比如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等。所以作者把此时的精神分析发展状态称为后弗洛伊德主义,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不在对等于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只是精神分析中的一颗最璀璨的珍珠。
很对人并不知晓精神分析是什么。普通人寻求心理咨询,他只会说“你好,我想做心理咨询”,至于接下来咨询师使用的是精神分析疗法,还是认知疗法,不管是什么治疗形式,他都会自然地觉得心理咨询原来是这样。那精神分析到底是什么?对于从未走进咨询室的你来说,所设想的心理咨询是怎样的画面?不过就如今所拍摄的涉及心理咨询的电影里,咨询师所采用的基本上都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形式,病人躺在躺椅上或坐在咨询师的对面,不停地说话,咨询师则边听边坐着笔记。精神分析的概念来自对分析过程的体验,对参与精神分析的双方,都会激起强烈情感,高度消耗能量、深入个人内心的体验。所以咨询里经常传来大哭大笑之声,咨询师在进行一两个个案咨询之后会感到满满的饥饿感,特别想去大吃一顿。
很多来访者会问“咨询有效吗?”“大概多长时间可以好?”大部分咨询师都会就此卡壳,在想怎么说才能让问他问题的这个人清楚地明白,你所问的问题也是你病症 的一部分。
待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