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苏菲的世界》电子书10%,有几个感触跟你分享下。
1、《苏菲的世界》一遍是很难吸收,哪怕10%,所以通读完还是准备买一本纸质的慢慢看。不过坐公交地铁,或者排队时拿着电子书还是挺方便。你要是愿意也可以下电子书反复看几遍,当然,你要忽略里面的错别字和排版。
2、一个年龄段还是看一个年龄段的书。比如这本书我高中就看过,看了一部分就看不进去,但是这次我看的不是很明白的地方我愿意看第二遍,喜欢的地方又退回去多看了几遍;
如果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也许我高中买的那么多书就不会闲置这么久了。相对的,换个思路,以前买的书今天或者明天也许能派上更大的用场,也许我能看完,说不定还会多看几遍。
但是,还是羡慕那些小小年纪啥书都能看懂的人。
3、国外的人名太长,如果要记住他们,并且把他们的观点和人名对上号,最好还是写在纸上多记一下;
另外一个关于人名有意思的发现,国外人民的典故一点不比我大中华少,有些很精彩,你去看。
4、国外为什么那么推崇哲学硕士,甚至很多人都有哲学硕士学位和哲学背景。比如我高中所学过的一篇文章,霍金发现自己罹病的时候,那时他正在念哲学硕士学位。
也许不仅仅是因为道理多么深刻,而是他们欣赏那些求索的人孜孜不倦的精神和哲学思维的方法。
比如探索事物的起源,思考的方式不仅仅依赖老师教授的地球是圆的,而是学会运用常识去思考一切问题。特别是一段关于万有引力的思考的描述,我们习惯了万有引力,觉得自己是站着的,而实际上我们后来都知道地球是飘着的;
事物都是相对的,正因为疾病的侵袭,才明白健康的可贵;正因为痛苦过,才知幸福不易;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明白我们从何而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到何而去。开头关于苏菲奶奶离世的那段共鸣太多,我也有奶奶,她的过世也教会我世事无常,珍惜眼前人,善待生命。
5、哲学课对苏菲只有一个要求:保持好奇心。而我们似乎都缺乏,比如当苏菲思考人从哪里来,和兔子的故事时,苏菲妈妈说了一句“你吃药了吗?”呵呵...
6、想一千遍不如做一遍。我在路上的时候准备画思维导图,后来懒上了在发呆,看短篇征文,写了一半写不下去,结果读书笔记也差点完不成。
还好学乖了,看了小六的文,思路来了写了一个故事,现在还能把读书笔记补上。明天还能妥妥的回公司加班,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做。
7、最后一个,珍惜爱我们的人吧。突然想到家人亲友了,他们无条件爱我,包容我,就像苏菲的树洞。现在我们也许还不够好,但以后会越来越好,珍惜身边的人吧。
越写东西越爱自己的工作,也许这也是相对的。工作给了我赖以生存的物质,写文给了我更丰富的内心。
有时候事情远没有那么复杂,想得到什么就付出什么,去干吧。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