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智慧照我成长之路

  国学经典帮助了我很多,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希望经典能给予我智慧,指引我方向;我也是一位母亲,希望在孩子问题上能有智慧的解决方法;我更是我自己,希望在学习经典之路上能让自己成长,没有烦恼能更自在,不焦虑和纠结。所以接下来我讲几个例子来说明经典给予我的帮助。

  前面介绍过,我开办过幼儿园,所以在开幼儿园时,势必会遇到教师管理,有一次在和我搭档(就是院长助理)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我明白地感觉到了她的抵触情绪,很多工作都没有办法开展下去,也拒绝沟通。这种抵触情绪也总是断断续续出现,于是我也就烦躁、愤怒,因为当时我比较依赖于她,还是很担心与她闹矛盾的。这个时候脑中自然冒出《大学》里的章句“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于是我先端正自己的心态,我烦躁、愤怒什么呢?我又在恐惧什么呢?老师说“面对近乎勇”,勇气来了,自然就不恐惧,烦躁愤怒也跟着消失。我做好辞退她的准备与她坦诚沟通,让她有事说事,别带着情绪来上班,工作不好开展,也就继续不下去,那你院长助理的职责就没有尽到。心不正则找不到问题根源,只能现在情绪中,以情绪去处理问题,那么问题会越来越糟糕。自那之后她再也没有带着情绪上班,我也从这次事件中因为经典而受益。于是,开启所有的老师每天早上都需要一起读《论语》,这种氛围不仅影响孩子也影响着家长,之后我们老师的流失率降低,老师的素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幼儿园整体给家长和合作伙伴的感觉就是诚实厚道,也就《老子》所说的——

  说到《老子》,再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和先生闹矛盾,先生一如既往不主动沟通,也从不承认他有提升的空间,也就是有错啦!这一次我用《老子》的两句话“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来让自己应对,怎么做的呢?就是我也不主动,但是我也不生气,我就想要去试试这种不主动“有”,让它“无”的状态下,先生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也看看先生的边界会到哪?奇怪的是这一次我的观察不仅仅观察到了先生,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无之妙转”和“有之边界”,然后关系就在两个人心态的悄悄转变中也就自然慢慢缓和了,先生也第一次体会到自己有提升的空间,最让我欣喜的是清楚了自己对先生,以及先生对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很奇妙,这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其实也因为学习经典,我和先生之间的话题小到日常材米油盐,大到国家大事(历史上的、现阶段的),我们都能讨论,他也开玩笑说我的成长速度,都快要赶不上啦,哈哈!

  最后说一说孩子,这是我的焦点,为了她们我放弃了十几年的专业——“日语”,转而投身“教育”。我是第一次做妈妈,唯一的经验就是自己作为孩子时,母亲如何教育我的经验。我母亲比较干净整洁,也比较强势,所以她很重“礼仪礼节”,也就是规矩。这方面我是受益的,但也觉得压制太多,自己很多方面并没有得到释放,我也暗下决心要让孩子快乐成长。但奇怪的是随着孩子的动态成长,我不自觉地就和母亲一样重“礼仪礼节”等规矩、还有强势和压制,比如和孩子制定日常规范表后的执行,一看到孩子并没有好好执行其中某一项就焦心,就出言提醒督促,生怕没有按照计划执行就会出什么大乱子。看到孩子乱了规矩就会非常严格,于是总自我反省,也总不能自洽,找不到方法。读到《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我终于明白了礼的真正作用是确定亲疏、判断嫌疑、区别同异、辨明是非,是用来辅助道德仁义,端正风俗的,而不是用来压制人的工具。所以孩子“礼仪礼节”这一块是需要严格,我没有错。那错的是什么呢?《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时,我猛然醒悟错的是自己在引导孩子往“无耻”的方向走,制定规矩包括惩罚,却缺少了“德”和“礼”,孩子为了避免犯错自然会无耻。小女儿就这么做过,她偷偷看手机,却在我有一点点察觉时用了另一个谎言来圆,但最终还是被我发现了,这是被我逼到缺乏“信”的地步,人无信而不立呀!孩子也是独特的个体,她的成长是动态的。

  《中庸》开篇提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每个孩子都是禀受天命而生,都有其独特的天性,这决定了他们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尊重孩子的这种独特天性(或活泼外向或内敛沉稳),就像尊重上天赋予的使命一样,这是“道”,好好发挥这种“道”才是真正的“教”。不尊重孩子的独特天性基础上行教,就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之上。又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这就如同喜怒哀乐的情感会自然地抒发出来。他们会犯错,会有不符合我们预期的行为,这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就像喜怒哀乐的情感抒发一样。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在情感和行为抒发时能够 “发而皆中节”,也就是引导孩子在合适的场合、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让他们能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而不是在孩子犯错时一味地压制。如此才能同于真正的“道”,也能真正归其位,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发育和成长。书院尹老师的人物志(静态15篇、动态25篇,动态25篇我基本上都写了读书报告),他们很好地说明了这些,是我的育儿指南。

  我现在终于能自洽,满意孩子现在的状态——学习、生活均能自己负责,也愿意主动与我沟通。同时也期待孩子的未来可期,在培育她们坚实的翅膀后,目前大女儿到达了试飞阶段——高中住校生活。同样,她的试飞不很顺利,不安恐惧常伴她左右,使她思家,并感受孤独。我以孔子说的“吾尝终日不思,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鼓励她,让她以“学”对治“思”,目前她似乎对治得还不错。

  当然,未来孩子还会有很多很多不同状况,但我相信有经典智慧,就一定能找到适合她们的对治之法。我也就是在这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中,慢慢远离烦恼和焦虑,趋向自在轻松,这就是我最好的成长过程。

20250911 小芳 分享“知仁勇之知”的心得部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