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音乐,但我是一个音盲,不识谱,也分不清拍子节奏什么的。然而这也不影响我的喜好。例如我是男人,不会生孩子,但是并不妨碍我喜欢孩子,或者成为幼教专家什么的。
再例如,整天和厨房、化妆品、衣服打交道的是女人,但是大部分厨师、化妆师、服务设计师,都有是男的哦。
我当然成为不了一个音乐行业的专家,充其量是个站在门外看风景的人,自己不是那或远或近的一幕风景。在没有把文字做为我的职业之前,我的理想是做一个木匠,象我爸爸一样。他做的是家具,而我,现在保留着一种手工的爱好——用树枝什么的,做些没有什么实用性的装饰品。我把父亲用于谋生的手艺当成了业余爱好。
爷爷也是个木匠,但是他有点文艺情怀,他屋子里摆放着收音机,留声机。我读小学的时候,听的就是用唱片播放的音乐,音质当然比现在的各种数码音响着很多,但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文艺娱乐享受啦。今天,我的书房里,还摆放着一台留声机,偶尔打开,听听,怀念远去的人、逝去的日子。
而留声机的唱片,还不是那种黑胶版的,而是国内那种或蓝或黄或红的塑料碟,其实我那时候也根本不懂什么材质和音质,能够有得听已经不错了。其中一张是各种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我喜欢那一首《蓝色多瑙河》,优美委婉、轻松明快的旋律,仿佛水波在轻柔地翻动,河里行舟、河岸上的人在劳作或者休闲。
因为我家后面,就是这样的一条小河流,河水在春秋冬的季节,真的就是如乐曲一般地流淌着,每个傍晚,少年的我,就坐在小阁楼的窗台上,看着粼粼的波光,看着劳作回来的农人们,在河边洗衣洗菜。河岸上,就是阡陌纵横的片片庄稼:玉米、花生、蔬菜、瓜果、甘蔗……
这是我少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许没有经过农田劳累的我,把这一切看得太浪漫了。直到我走出小镇,《蓝色多瑙河》悠扬舒缓的韵律,还是会时不时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才知道,这首曲子的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
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
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
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
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
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这首诗风花雪月,香草美人。没见过英文原著,当然我们不能够用毒鸡汤的译法,翻译成:村里有个姑娘她叫小芳,长得好看她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你和我来到小河旁,从没流过的泪水,随着小河淌。
虽然乡土气息很浓,不过估计在听《蓝色多瑙河》的时候,没有人会联想到村里的姑娘,大概是中国的农村只会让人想到朴实落后而非罗曼蒂克。而且《蓝色多瑙河》乐曲里并没有爱情的成份,更多的是抒情绘景,恬淡的春光,和沐的柔风。类似于《论语》里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形。
人的情感在无所寄托的时候,就会干嚎;诗人没有知识的储备的时候也会寄托给灵感。心灵鸡汤之所以泛滥成灾,也是如此。而诗写得物有所指,便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记忆与共鸣会加深。卡尔·贝克的诗具体的河流名称、夜莺、灌木丛,能够把我们带进熟悉的空间里去。
香港的词作家林夕,他写的歌词就很能够打动人,没有古典的韵律美,但是胜在以细节以及流动的意识来打动人心。大家如果有意,可以拿他温婉细腻的词风和黄霑的雄浑大气来做个对比,便能够感受到。但林夕的格局太小,在操作大场面的时候就露短了,例如《北京欢迎你》纯粹是打油水平。
“这风褛我给你磨到有襟花”——《富士山下》(个人偏爱李克勤版本的)
“离开你六十年、但愿能认得出你的子女”——《明年今日》
实情实景地虚构,并都是常人所能够接触到的,敏感、细致入微地引起情感的波澜。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沧海一声笑》
“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去开辟天地为我理想去闯”——《男儿当自强》
词写得豪气冲动,感染力很强,但是与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关系。
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了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bob dylan,估计这哥们儿自己也懵圈,名至实归地拿了一堆葛莱美奖,但没想到写歌唱歌还能够混出文学奖来了。于是躲藏起来怀疑人生,扭扭捏捏不知道要还是不要。
不过,诺奖的文学、经济、和平奖什么的,向来都是哗众取宠逗你玩似的,俗话说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感怀成份为主,没什么硬性的标准,BOB的歌我极少听闻,但就歌词来说,我认为在美国创作歌手当中,写得最好的,还是保罗·西蒙(Paul Simon)。
没错了,就是那个写《斯卡布罗集市Scarborough Fair》、《寂静之声Sound Of Silence》、《忧郁河上的金桥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的人。前面两首有无数的翻唱版本,最后一首被谭咏麟翻唱为《滔滔千里心》。
保罗·西蒙,是一位美国传奇的创作歌手,有诗一样的歌词,他不去做职业诗人真的很可惜。他的歌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歌词也是有情节有,是有句有篇的叙事抒情诗的佳作。我找出其中的几句词供大家欣赏一下,听这首歌的时候一定要参看歌词!
你们准备要去斯卡布罗集市吗?……叫他替我做件麻布衣衫。香草、鼠尾草、迷迭香、麝香草,不能用接合的方式,也不能透过裁缝完成。
这首歌极具知名度,但是鲜有人领略其歌词的魅力。没有广度但是有深度,网络上甚至于有诗经版的《斯卡布罗集市》: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彼方淑女,凭君寄辞。伊人曾在,与我相知。
嘱彼佳人,备我衣缁。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勿用针砧,无隙无疵。伊人何在,慰我相思。
歌词所罗列出来的植物品种,会不会让你马上从脑海中闪现出《植物学》里的插图呢?这就是精确定位的魅力。相对来说,“给我一把草”,和“给我一把葱”,后者是不是让人更明白更容易接受搜索的指令?
当然啦,若论植物,香草病人,屈原的楚辞更胜一筹,只是画面过于灰暗鬼魅,这里不做引用,自己搜去吧。不过,《斯卡布罗集市Scarborough Fair》原作背景也颇具魔幻色彩,也算是古今中外地通感。
实际上,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很多歌词都不会意思到这些生活的细节,除了是对日常生活缺乏观察之外,还是缺乏对材料的裁剪能力——作为一个作者,要选择最合适的词来表达情感,而且是上下关联的,形成画面感和时间轴。
说到细节,有两首歌顺带提一下。就是那个写《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雪村,大家别以为他是个糙人,其实他也曾经细过。早年前,他写过一首《梅》的歌,里面有句词让人记忆颇深:你曾经拒绝和我打一把伞,你替我织过那四平针的毛衣。
还有,就是高晓松的《同桌的你》“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
电影《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的插曲《那些年》,“黑板上排列组合 你舍得解开吗?”也有类似的动人片段,学生党们都有过此经历。
爱音乐的人,对事物是细微而敏感的,情感也是细腻的。但并不一味地去追求和沉溺于细微不可自拔,也要善于思考和追寻逻辑,广阔的胸襟面对眼花缭乱的人世。
学音乐(学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但是会变成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