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686字,阅读约需4分钟
前几天是世界读书日,也是我“恢复自由身”后的第一个世界读书日,因为确实高中三年是很渴望读书,却顶多只是语文课上,晚自习时提心吊胆偷偷看看小说(一方面是怕老师逮,另一方面是自己内心高考的焦虑),以及假期偶尔躺床上看书
当时经常畅想自己的大学生活,应该会去一所不错的大学,有大把的时间看自己喜欢看的书,静享岁月美好
就像这会:坐在图书馆写推文,窗外树很绿,被微风吹动,天气不冷不热,很美好
重读了凡尔纳的《神秘岛》,第一次读,是高中军训后放假去了同学家,在同学家读完的,很久远了。
回想中间这四年,对我自身心性反思一下,觉得自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倒退,高中时候读小说,是很能耐下性子的,哪怕晦涩一点,也可以坚持读下去,可到了大学后,虽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自己在年龄这方面也在增长,按说是可以更能认真读书的,可事实并非这样。
那时对哲学很向往,也设想过,以后肯定不会学哲学专业,但一定要多去看一些哲学书,高中的政治课本唯一没卖的就是必修四了。可事实是图书馆借的哲学书没翻几页就看不下去。
可能,确实我目前比较浮躁,应该要让自己静一静,像高中躺床上看书那样,或者是畅想大学生活那样,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关于这本书,想先说一下作者的牛掰技能
一、初到岛上,写火柴写得非常妙
在生火这个问题上,最开始是绝望的,他们认为一根火柴都没有,所以就生不了火了,
人们沉默了
突然一个人打破沉默,想到有一个人抽烟,身上可能会有火柴,
仔细找,在夹层里有一根,由于是唯一一根火柴,要格外小心,千万不能把火柴头上的磷弄掉
这一根火柴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再描述一下
(其实我想在这里挑一部分加粗,增加点可读性,可发现凡尔纳在这里全是经典)
再对比一下在有人居住的地方,人们对一根火柴的不重视
划火柴的时候,要屏住呼吸,不敢使劲划,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盛大的仪式
然后第一个人放弃了,不干这活,因为他的手发抖,怕把火柴弄坏,就连说话都是带省略号的,也就是说他说话都在发抖
说他的一生还没有这样激动过,心一阵狂跳,说普罗米修斯偷火的时候都没有这么激动过
划然的时候,对那个火苗再描述一下,这就是文字功底:一擦、火柴头哧地一声响、蓝色的火焰、呛人的烟雾。还紧紧护住火苗
二、情节的起伏
以及对工程师这个问题上,情节一点都不平淡,并非一开始工程师就崭露头角,确立了领导地位。
人们虽然心里很相信工程师能带着他们解决困难,但是,工程师被卷到了大海里,生死未卜且大概率遇难。并且中间还要搁它好几章节,写到人们对此丧失希望,连读者都不知道工程师到底有没有死,产生最后是不是就他们四个人在岛上开辟新生活的疑问。然后才给surprise
同时,先描述没有工程师时人们的生活,再描述有了工程师后人们的生活,有了前后对比,这是知识的力量
三、情节的真实
原文摘抄:他虽然一言不发,却在仔细观察眼前这块起伏不平的土地,这块土地上的森sēn林和各种各样的物产一定深深的刻在他的脑海里了。(强人就是跟我这种普通人不一样吧哈哈哈)
可是在走了两个小时以后,他感到一阵疲倦,便在担架上睡着了。其实摘抄的时候本来是不打算要这句话的,因为不能体现工程师的🐂。但是!!!转念一想,这句话在文中是没有用的吗?难道是作者写的流水账?不是的!对于凡尔纳这种大家,这种低级错误出现的概率太低了
想了想,如果一直写工程师牛掰,读者可能反而会觉得假,人总会有弱点,这才符合真实情况。我如果一直说我天天不学习你们也不会信对吧
并且,工程师这个时候身体还是挺虚弱的
四、作者的文笔
1、天边的某一处,突然闪出音乐的亮光。随着乌云在向天空移动,亮光慢慢照射在地面上。
原来是一钩细小的新月即将逝去,暗淡的月光在乌云移走后清晰地照亮了水平线。在乌云移开的瞬间,工程师看见月牙在海面上摇曳
xxx紧紧抓住xxx的手,语气沉重地说:“是个小岛”(懒得敲人名罢了)
此时,那钩新月正淹没在海浪中
写得太美了!并且,后面那个“语气沉重地说”,很符合当时的气氛
2、火山已经完全熄灭了。周围的山坡上没有一缕烟,山隙里没有半点火星,没有传出轰隆声,也就没有什么响动。这个黑黝黝的深井也许一直通到地壳的储层,甚至山洞里变得空气中也闻不到丝毫的硫磺味。他根本不是什么水面的火山,而是座完全熄灭了的死火山。
2.1、他们屏住呼吸,一动不动,默默地目睹着这场自然界两大要素之间的大搏斗。
这场谁与火的搏斗多么壮观!这惊心动魄的场面用笔墨难以描述!沸腾的演讲一泻入湖中,湖水在“咝咝”声中变成蒸汽,盘旋着冲向高空,就好像锅炉阀门被突然打开了一般。但湖水无论有多少,得不到补充,终究会被少干,而演讲流有正在喷发的火山口作为后盾,裹着白热化的物质,滚滚泻入湖中。
描写得很有画面感。很让人向往,上一次看到这个还是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冰火岛
以及,还有好大的世界自己没见过。
所以,自己要更加努力呀
接下来是逻辑走丢的碎碎念
一、工程师那样的人
工程师显然是小说中的灵魂人物,丰厚的学识使得他可以带领着人们在岛上过上不错的生活,也因此获得了他人的敬佩
自己也曾多次告诉自己:"脑子是个好东西”。要让自己保持思考,可自己往往是一波无脑操作,说话比脑子快,动手比脑子快
而工程师这种有脑子的人:
“小岛还是大陆?”就剩一口气了还在想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呀
嗯,脑子是个好东西
原文摘录:没有一个人对自己面临的处境显得担忧,也许他们都很自信,但是看得出来,塞勒斯·史密斯及其伙伴们对信心的支撑点并不一样。塞勒斯·史密斯信心十足,因为他自信可以向这块不毛之地索取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其他人也不担心什么,因为塞勒斯·史密斯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这点细微差别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彭克洛夫,自从二次生火的事情后,他连一刻都未曾绝望过。就是他独自一人处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只要有工程师和他在一起,他就不会绝望。(我敲到一大半的时候才意识到:我个憨为什么不直接拍照片呢?)
二、岛上人们的生活
真的,我觉得岛上的五个人过的是很幸福的。尽管他们与世隔绝,缺乏那个年代生活的很多东西,更缺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
“在海拔两千五百英尺高的玄武岩石屋里,在一个如此宁静的夜晚,这座荒岛上的罗男人甜蜜地酣睡起来。”
联系一下上下文,这句话出现在他们勘探落难地,而工程师告诉他们这是个荒岛的时候。
他们是幸福的,为什么?
感觉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明明我们现在有了很多,可是相比这群人而言,却有时好像并没有他们一样获得心灵的愉悦。
浅装一下,用马斯洛需求理论看
1、生理需求。跟正常人基本差不多。五个大老爷们,除了那啥(我当时也还想了这个点哈哈哈)
2、安全需求。他们也很正常。只是最后一个“财产”,他们不需要向这方面努力也不需要为此而忧愁。他们不需要财产,如果在岛上他们把钱币带到了岛上,那也只是纪念意义了。
3、爱与归属。这五个人之间的情感,已经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缺失的地步了,完全有归属感。只是,最后一个家庭就实现不了了,我甚至想过,如果落难时有一名女性,性质会不会不一样
4、尊重需求。也许确实,岛上每一位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与特点,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别人的尊重和被需要。我也想过,如果说把哈伯特换成一个无能的人,还会这样吗?
5、自我实现。岛上每一位人的价值与特长都在荒岛求生中发挥了作用,自然,是实现了。
对于这一点,其实工程师有过不爽,是在被内摩船长帮助后:
这种无形的保护是他们自身的作用发挥不出来,工程师既粉们又感动,这证实了他个人的相对无能,很伤他的自尊心。施恩于人而逃避感谢显然是瞧不起受惠人。在塞勒斯·史密斯看来,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有损乐善好施的价值。
这样一比对,马斯洛需求理论放到他们身上,基本是完全符合,甚至这座岛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桃花源了。也许里面缺失的两点,算是“瑕疵也是一种美吧。
比对现实中的我们,缺失性需求基本都满足。至于后面的成长性需求,似乎看到底还是需要自身有价值,毕竟,一般人应该都会更喜欢跟厉害点的人相交。
岛快要因火山毁灭时:
大家首先感到的是悲伤!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威胁他们性命的危险,而是这块将被毁灭的徒弟。他们曾在这里起身避难,使之成为一个富饶的岛屿。他们热爱这个岛,希望它将来繁荣。
三、一点可可爱爱
1、我们不要再把自己看成是遇难者了,而是把自己看成是来这里的移民。
2、对我而言,只有一种袋鼠,那就是“烤袋鼠”今天晚上我们缺的就是这种袋鼠
大家听了xxx关于袋鼠的新分类法后,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水手纯粹是从事物的角度看待这些猴子
4、同伴们在美洲豹礼让出的洞里酣睡了一夜
5、朱普就这样住进了“花岗岩石屋”,没有举行什么入住仪式
四、人的欲望是得不到满足的
在捡到一个装着各种用品的箱子的时候,彭克洛夫:刚才他遗憾箱子里没有装半斤盐野,现在则遗憾箱子里没有装进去两匹新泽西壮马。
如果作者愿意,是不是可以写出岛上人在得到这个箱子后,反而生活过的更差,甚至发生矛盾,甚至甚至最后岛上人实现黑化?
五、一句经典
彭克洛夫:“人可是博古通今的!塞勒斯先生,把人知道的东西写成书,这本书该有多厚!”
“把人还不知道的东西写成书,这本书更厚!”塞勒斯·史密斯回敬道。
/bravery/
—完—
写完了,外面下了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