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突发脑梗走了,堂妹一家赶回来奔丧,我和本地的亲戚一起帮忙。
丧事在殡仪馆办理,一条龙服务,亲人们也没有怎么麻烦。
处理完后事,堂妹就对婶婶讲:“过完一期我必须回去,你一个人在这里居住,我也不放心,要不先到我们那里住一段时间,不习惯再回来。”
“我想守着你爸爸,放心吧,我一个人能行。你张阿姨前一段时间刚做了手术,她儿子在外地回不来照顾,目前保姆陪伴,我想过去陪陪她,互相有个伴。”
堂妹也不好多说什么,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
婶婶和张阿姨是多年的老闺蜜,年轻的时候都一样托举子女站在更高处:堂妹大学毕业留在省城工作定居;而张阿姨的儿子留学回来定居在广州。
两个闺蜜在一起聊家常,聊子女,生活有保姆打理,慢慢地张阿姨的身体恢复还不错。
“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要不咱们换个地方生活?”婶婶提出自己的想法。
“咱们能去哪里?孩子家我不想去,住房面积小,生活习惯不一样。”张阿姨说的是事实。
“谁说要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女儿邀请我都不去。”婶婶有点神秘,“我的意思是咱们到气候适宜的地方居住,咱们身体尚可没必要住康养中心,租房居住就好。”
“费用是不是很高?”张阿姨有点犹豫。
“我在网上查过,租个小两居价格还算亲民。”婶婶一直与时俱进,使用软件得心应手,“咱们得房子出租,两套房的租金可以在市区租房,如果长租价格还可以商量。”
张阿姨和婶婶达成一致后,就和各自的子女商量,自然得到支持。
一番操作后,张阿姨的儿子和堂妹一起帮他们敲定了旅居的城市和房子,然后亲自护送过去安顿好才各自返回自己的岗位。
房子是带电梯的小两居,家具家电齐全,每个人一间卧室。张阿姨喜欢追剧,婶婶喜欢刷短视频,每人抱着小平板,忙碌充实。
张阿姨和婶婶每个月各自拿出1000元当生活开支,其余的费用自理,轮流做饭、采购,不想做饭的时候就到外面吃当地的特色小吃。
小长假各自的子女还来看望,感觉这种模式 还不错。
黄泉路上无老少,老夫老妻一旦一方过世,留下来的一方注定是孤独的。
和子女住在一起,显然不现实;去养老院有点早;要是有合适的亲戚或者闺蜜结伴养老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种模式的前提生活能自理,经济上还要宽裕。
父母托举子女无可厚非,但要有个度,除了有一份尚可糊口的退休金,还要有自己的住房,必要时出租,租金补贴养老,更主要的手里还要有一点存款。
真的遇上用钱的地方,即便子女孝顺,有孝心,经济上未必允许。
人生苦短,善待自己等于善待亲人,规划好余生不辜负自己,也不拖累子女,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过得 很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