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莫问他乡与故乡》书评悼念季羡林先生

悼念季羡林先生

1、

最近把高晓松的《晓说》和《晓松奇谈》又重新翻出来听,他讲到一段二战时期外公张维、外婆陆士嘉与季羡林先生在德国时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乱年代,那些日后的中国科学先驱们,在十八九岁的年纪跨越千山万水,远赴欧美留学,经历了无穷磨难,家人音讯全无,但依然信念笃定,在学成之后报效那个早已支离破碎的祖国。每每看到这些动人的文字,听到那些奋进的故事,试着将自己置身其中,但依然很难想象,一种怎样的情怀,支撑着他们背井离乡,艰辛求学。

高的外公曾经问过高晓松一个问题:

“你知道我们这代人为何如此爱我们的国家?”

原话不太记得了,大抵是:

“因为在我们踏上离开祖国的轮船时,身后的炮火几乎淹没了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在我们漂洋过海时,所有人都握紧双拳,满含热泪,人人抱定信念,学成之后,一定回到母亲的怀抱,报效祖国。”

这万千学子中,季羡林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距离季羡林先生09年7月辞世,已过去7年整,我在查阅季先生资料时,竟有一种恍惚之感,7年了,竟然已经过去7年了。似乎听闻噩耗的那个早上,全民刷屏悼念季先生的那个早上,就如昨日一般。

2、

这次出差前夜,行李已收拾完毕,最后迎来了每次出差前最为纠结的事,到底带哪本书?

挑来挑去,总不满意。想起《晓说》里关于季先生的故事,于是从书架里抽出前段时间老婆买的季羡林先生的《莫问他乡与故乡》,放进行李箱,这才安心洗漱入睡。

早班飞机,浑浑噩噩赶到T3,得知晚点1小时,因为要陪同领导,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本书来去读,于是如坐针毡地终于等到登机。登机坐定之后,打开小灯,想到可以毫无打扰地看书了,心里欢喜的不行。

3、

《莫问他乡与故乡》,关于题目我没有考证,这到底是季先生自己的编著还是后来的编辑们想出的题目。但对照内容,觉得甚是恰当。

季先生是山东聊城人,1930年,十九岁的他离开故乡,来到北京,入学清华园——这座用庚子赔款筹建的大学,就读西洋文学系。1935年,他漂洋过海来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在德国,他经历了整个二战时期的战火纷飞,整整十年。1945年,他和几个中国同乡(其中便有高晓松的外公外婆),以战胜国公民的身份乘着美军的汽车,到了瑞士,在辗转越南、香港、南京、上海,再次回到了曾经求学4年的北京。之后,他至北京大学任副教授,而仅仅7天之后变为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就这样,他在北京一待就是将近70年。

季先生的一生几乎都在漂泊,他常说德国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而到底哪个是故乡哪个是他乡,他们早已深入骨髓,莫再问了。

4、

这算是一本季先生的文章合集,三部分:

漂洋过海求真知

北京城的人和事

风义平生师友间

各取其中一段感慨颇深的内容,算作记录。

关于德国期间的学习:

季先生丝毫不掩饰自己在语言学习上的天赋,“所有的考试都能顺利通过”,而这看似轻松的背后却是他超乎常人的勤奋。

在德国时期,尤其在全面打响二战之后,他在哥廷根大学的生活几乎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当时的英美联军在德国境内狂轰乱炸,而他们这些留学生们就跑到郊外的草地上,边看书讨论,边抬头看着那些飞机飞去城区投下炸弹。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原先的香肠、面包生活已经一去不返,饥肠辘辘似乎没有尽头。又要提到高晓松,他曾经打趣道“外公非常爱舔盘子,有一次央视来家里拍摄他也当众添了起来,觉得不妥时抱歉地说,都是当时饿的养成的习惯,改不了了。”

季先生回忆起那段时光,是他身体上最为煎熬,同时也是学业上收获最大的日子。而正是那种在困苦中的坚持,为他在梵文和吐火罗文领域成为大家打下了基础。

关于北京的哪些人事

季先生当时是北大和清华的双料录取生,但为了能更方便出国留学他选择了清华。而后来却又阴差阳错的来到北大任教。所以清华园和燕园成为了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地方。

他谈到了清华与北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清华建立的基础是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完全受美国资本主义的影响,没有封建的包袱;北大则是由京师大学堂转变成的,身上背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

但一切都是一分为二的,如果北大没有那么浓重的封建传统,五四运动绝不会在北大爆发。所以说,坏事变好事,正是北大的封建传统促成了改变中国面貌的启蒙运动。

但两者又有相似之处。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他们在面对国家兴亡时,均有一腔赤诚的爱国热情,北大有五四运动,清华同样有“一二九”运动。

我想,也只有经历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才会从这样的维度来去辨别两所中国最顶尖大学的差异。这也是季先生作为清华的学生,北大的教师的双重身份带给我们的一种新的思考。

关于师友回忆

有一种落寞,是身边的那些良师益友纷纷离去。

朱光潜、沈从文、吴雨僧、冯友兰、张中行、陈寅恪、汤用彤,这一个个大家都成为了季先生笔下的回忆。

我猜想,季先生在每次落笔写下悼词或回忆时,内心是极其复杂的。正如一个时代的浪潮滚滚而去,最终岸边只剩下自己时,是多么孤寂。

同时,在这一篇篇的回忆中,也深切感受到季先生的感恩图报,几乎每一篇文章,他都以一种感恩的心在倾诉,仿佛在给那些隔世的师友们写一封长信,聊聊过去,说说家常,但抬头四顾时,发现信却无从邮寄。

5、

书的行文跨度很大,有季先生在清华和哥廷根求学时的感悟,也有北大任教时的随笔,还有古稀之年的回忆,他在那些回忆中,提到最多的就是:

我现在已经是垂暮之年,活得早早超过了我的期望。我还有不少的计划要去执行,不管是否切合实际,但我确实没有攀登八宝山的计划,这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季先生调侃自己,曹孟德有千里之志,我可是“志在万里”呢!

至于故乡和他乡,我想:“月是故乡明”。

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81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29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30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8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90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84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51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1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55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6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09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04评论 4 33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50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1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28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24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成为领导的毕竟是少数,虽然风格迥异,但在他们身上总能看到很多闪光点,令人敬佩。由于职业的关系,自己工作每日与领导接...
    泋小溪阅读 601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