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对立”:好与坏的对立,善与恶的对立,高与低的对立......小朋友不用教导,天然就知道我的是我的,所以我的零食、我的玩具不能分你一半,而分享、互助却要经过学习。
“对立”来得太自然,太无孔不入。
我有一个朋友,聪明伶俐,一直到中学毕业学习成绩都很优异,是老师们心尖尖上的肉。但自从上了大学,就锋芒不再,泯然众人矣,甚至连个性也变得孤僻。我和他交谈,他跟我说,中学时你在班级里的地位、资源全凭学习成绩优异与否,所以他只要努力学习,战胜其他同学就够了。但上了大学,不再有固定的班主任,决定很多事情的也不再是学习成绩这一项,更多的时候需要合作、互助。而他延续了中学时的思维,把所有其他同学当作竞争对手,紧紧地裹住自己,与全世界对立起来,导致情绪紧绷,生活失序。事后发现,所有的对立只不过是他自己假想出来的,事情根本没有那样的剑拔弩张。
除了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对立,我们也特别爱给自己添堵,让自己与自己对立。什么意思呢?我大学的时候上网球课,有一堂课老师讲正手接球,就是对方打过网的球,你要怎么样用球拍接住并打回过去。他在讲解具体动作之前随机点了一名同学做示范,那个同学就是我。我被点出来的时候,老师还没教授具体动作,他从网对面发了一个球让我接,我盯着那个球,脑子里什么都没想,顺势就挥拍、下蹲,把球接住了。同学们发出了一阵惊叹,那一刹那我觉得自己可能是个网球天才,还是个左撇子,继续深造可能就能和萨拉波娃PK了。然而接下来,老师开始了他的讲解。我想有了老师专业的教导,我的正手接球技术肯定是会更好的。结果没想到自那之后,我基本上再也没打出过第一次接球那么好的水平......因为一个球过来,我的身体有反应,但是我的大脑会控制一下,想想这样接对吗?老师说要脚先退一步,老师说要怎样怎样,这样不对。我的大脑去判断对错的时候,身体就僵硬了。大脑和身体对立起来,我再也打不出第一次那么行云流水的球。
如果说以上的对立都还只是会让你掌握不了某项技能,或者过不了某种如意的生活。那我最见不得的就是信仰的对立,还有爱的对立,简直是要制造出痛苦的。
多多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里被编导问及喜欢爸爸还是妈妈的时候,她哭了。我当时只道多多很懂事。因为这种问题在中国太常见了,基本上每个小孩都被问过吧。耿直一点的就会说我比较喜欢爸爸或者妈妈,滑头一点就两边都不得罪,说都喜欢。但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都是自己的至亲,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为什么要去分这种毫无意义的子丑寅卯,只是为了娱乐那些提问题的大人?你一个问题不打紧,就是在向小朋友灌输一种对立,噢,爸爸和妈妈不是一体的。那他们对我的爱呢?噢这不重要,爱可能也有高下。
我不能容忍这种对立。
我也常常被爱的区分高下弄得语塞,还不知道如何回应。我想我以后知道怎么回应了:他们都爱我,我也爱他们。
对立的反义词不是统一,而是爱与分享。我们活在自我的矛盾中,已经疲惫不堪,希望能明白,对立只会制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