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哔哩哔哩娱乐兼学习的时候,偶然刷到一群中老年人组成的民乐乐团在路边的演奏《猪八戒背媳妇》,感觉很不错,于是刻意关注了。坐在C位左侧的拉二胡的大爷,表情比较丰富,手法也比较娴熟,我因此断定他是头儿。坐在C位右侧的弹琵琶的大爷,表情比较淡定,手法比较稳重,我因此断定他不是头儿。而在C位弹电子琴的大爷,岁数看起来较大,有种特邀友情出演的气质。后来通过搜索了解到,该乐团叫“北京天坛琴之声乐团”,有一段那位拉二胡的大爷拿着话筒说话的片段,间接印证了我的猜想。昨天我专门“人肉”了一下,查出来团长姓贺,正是我猜的那位。
“琴之声”乐团的人大多是业余音乐爱好者,有的退休了,有的还没有。但是仅从我个人的浅见来看,他们的演奏已经达到专业级水准了。有网友猜测他们是专业的团队里面退下来的选手,其实是错了。我想,专业人士跑到大街上免费演出不是没有,但不至于一趟接着一趟。人老了以后,就把自己吃饭糊口的本事拿来无偿奉送,这违背常理。只有真正的业余爱好者,才有宁愿倒贴也要劳动的魄力。而把爱好作为职业的人,时间长了容易麻木,就像把自己心仪了二十多年的梦中情人娶回了家,顶多抽半年羊角风就够了。当然,这个比喻有点不太雅。比如我从小对编辑这一行心向往之,自从学了编辑出版学专业,把看杂志的恶习都戒了。
我常觉得,我们生存的大部分压力,来自于同龄人。比如“琴之声”乐团的成员,比我的爷爷奶奶小不了多少,但他们的身份、地位和才艺,就不是我的爷爷奶奶们所能拥有的。这种差距只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吗?也不全是。其中个人的努力肯定要占很大比重。我们上了大学的孩子,有谁没有在置气的时候嘲讽过那些考不上大学,早早投入劳动人民队伍中的同龄人呢?我们都是被放在同一个圈里养大的,行的留下,不行的淘汰。留下的产生优越感,这是情理,不是靠心宽体胖的优良品质就可以消除的。如果不是刻意找不自在,犯不上跟隔代的人攀比。所以,很多人与人之间的鄙夷只在同龄人之间。
古往今来,我们已经被洗脑过无数遍“尊老爱幼”的美德,却很少被灌输尊重同龄人的意识。我们表面上是同学、同事,实际上却隐含着非常深重的敌对关系。在平日里和睦相处,在你死我活的资源争夺的时刻,谦让可就不是礼貌了。哪一个从千军万马中杀出去的人,后面没有一堆落寞的同龄人呢?将来,会有一大批同龄人骑在我的头上,也会有一小批同龄人被踩在我的脚下。这是赤裸裸的现实,不是靠崇高的情怀可以消除的。虽然按照基本的同理心,我不愿意让任何人骑在我的头上,也不愿意让任何人踩在我的脚下。但我觉得,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敢说什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起码为了生存,把比赛放第一位的同时,还应该把友谊放第二位,而不是丢掉。给那些被你踩下去的同龄人一些必要的善意,总是好的。
——2022年12月12日
《拾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