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吐蕃王朝卷》
赤松德赞之鞭——西域、剑南烽烟再起
李泌的连横之计
面对吐蕃在河西、陇右之地咄咄逼人的攻势,德宗一时束手无策,这时李泌给德宗献上了一条,“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妙计,自德宗之后的唐庭基本贯彻这一宏大战略,通过这一计策,唐朝获得难得喘息之机,总算稳住了阵脚,慢慢将吐蕃拖入了泥潭。
相比于河西、陇右地区是唐蕃两国死磕,云南地区却是唐、蕃、南诏三国的三国杀,南诏虽然实力弱与唐蕃两国,但是无论南诏倒向谁,那两国联合能形成压倒式优势。
南诏本是洱海周边的六部落之一,还是在唐朝的支持下,最终统一了其他五部,成为苍山洱海周边的霸主,公元738年(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唐廷封蒙舍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南诏国建立。南诏成立之初,南诏是唐朝的坚定盟友,两国共同对付吐蕃,这段时间,吐蕃在云南、四川难有尺寸之进。但天下没有永恒的盟友,天宝年间,唐和南诏的关系一度变得极其紧张,南诏随即倒向吐蕃,唐朝于天宝七年(公元747年)和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两次大举伐南诏,均以大败告终,两次战争唐朝损失十几万精锐。随后不久,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内乱,边境空虚,南诏联合吐蕃进攻剑南地区,夺取了唐朝大片土地。
公元756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赤松德赞召谕南诏国王阁罗凤:“树德务滋长,去恶务除本。越巂(xī)(四川西昌)、会同,谋多在我,图之此为美也”。吐蕃、南诏联军攻击巂州、会同,唐军不能抵抗,巂州、会同相继失守。公元763年,吐蕃南诏联军又攻下了松(四川松潘)、维(四川理县)、堡(四川理县北)三州。其中维州更为川西重镇,“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戎卤平川之冲,是汉地入兵之路”——《旧唐书》。历代吐蕃赞普觊觎维州已久,多次整兵围攻,但一直未能攻克,这次终于得手,可谓大捷。对于维州失守的过程,《旧唐书 • 地理志》的记载颇为传奇,据说吐蕃多次进攻维州均无斩获,于是吐蕃派遣一位妇人进入维州生活,在维州嫁夫生子,连续生了两个儿子,等到十几年后,男丁长大。当吐蕃再来攻城之时,两个男子联合其他细作偷开城门,吐蕃军队趁势一贯而入,维州就此陷落,吐蕃攻陷维州后,将维州改称“无忧城”。
随着吐蕃、南诏连续攻城掠地,唐朝在川西的形势岌岌可危,所幸的是剑南节度使严武颇有才干,武能上马提兵,文能与杜甫诗文唱和。公元764年严武在当狗城击败吐蕃联军七万人,十月又攻破吐蕃占据的盐州城,几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唐朝在川西的局面。征战途中,严武写下了记述这次战争的《军城早秋》一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虽然严武取得了部分胜利,但也仅仅是维持川西的局面,严武去世后,接任剑南节度使的崔宁继续在川西抗击吐蕃、南诏和诸羌部落的联军,崔宁在给朝廷的上奏中可谓战果累累,称分别在公元769年、775年、776年大败吐蕃联军,每次均斩首万级以上,缴获牛羊牲畜无算,但却无攻取州城的记录,估计战果极有可能不实。而公元777年(大历十二年),崔宁却上奏吐蕃联军进攻黎(四川汉源县北)、雅(四川雅安县)二州,二州未失,吐蕃无功而退,可见吐蕃势力并未减弱,已经突破川西山地,开始觊觎川中平原了。
公元779年(大历十四年),吐蕃、南诏联兵二十万进攻四川盆地,神策军李晟大败南诏、吐蕃联军,《资治通鉴》记载:“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这次唐军的大胜,不但稳定了川西的局势,而且使吐蕃与南诏不稳定的联盟产生了裂痕。
战后,吐蕃可能是觉得南诏国军队战斗力孱弱,导致了吐蕃在川西之败,于是改封南诏国国王异牟寻为“日东王”,双方由兄弟之国降为臣属关系。吐蕃对南诏关系的冷淡,为唐朝拉拢南诏联合对付吐蕃提供了机会,宰相李泌敏锐的感觉到南诏和吐蕃的疏离,他对德宗说:“招南诏,则是断吐蕃右臂。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臣于吐蕃,苦于吐蕃赋税重,未尝一日不思复为唐臣也”,于是德宗以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开始实施与南诏联盟的战略。
而这个时候,南诏国内也有亲近唐朝的声音,当年南诏国王阁罗凤攻陷巂州之时,俘获了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郑回。这位郑回于天宝中举明经科,是位饱学之士,阁罗凤在俘虏之中慧眼识珠,选中了郑回这位人才,于是他命郑回给他的儿子凤迦异、孙子异牟寻、曾孙子寻梦凑教书,郑回的人生轨迹就此逆转,从唐朝的县令跌落至俘虏,又一跃成了南诏皇家教授,而后还在南诏官至宰相,成为南诏大族,最后他的七世孙郑买嗣,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从郑回的经历可以看出,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真是真理呀!不过这都是后话了,郑回在他皇家教授的位置上还是尽心尽责的,据说在郑回的课堂上,贵为皇子的学生也不敢造次,否则郑回直接就是鞭挞伺候。
等到南诏王阁罗凤死后,郑回的学生异牟寻继位,郑回从皇家教授直接被任命为清平官(宰相)。南诏朝中宰相之位有六人,组成一个内阁,这六人中又以郑回为首,其余五人皆仰郑回鼻息,稍有过失郑回便以鞭挞之,想当年皇太子都敢揍,现在揍个吧大臣当然就更不是事儿了。
虽然郑回是唐人,在南诏又官居高位,但却不能简单地将其认为是唐朝的卧底,郑回在南诏期间,一直以南诏的利益为主,对于吐蕃的军队征调和繁重税负深恶痛绝,于是他对异牟寻说:“中国尚礼义,有惠泽,无赋役。”异牟寻深以为然,但苦于两国交战多年,言路断绝,难以联络。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后,执行李泌的对南诏怀柔政策,在川西招抚诸羌,德宗还命韦皋投书异牟寻,主动联络南诏。在郑回的撮合下,公元788年(贞元四年),南诏王异牟寻先遣其东蛮鬼主骠旁、苴梦冲,苴乌星入朝觐见。五月八日,德宗宴之于麟德殿,赏赐甚丰,并封骠旁为和义王,苴梦冲为怀化王,苴乌星为顺政王,各给印绶而遣之。
就在唐朝和南诏眉来眼去的时候,十月,吐蕃发兵十万进攻川西,征南诏数万军队屯兵泸北(泸水之北),此时异牟寻尚未决定与吐蕃决裂,南诏照例出兵。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却摸准了异牟寻首鼠两端的心思,于是他借此机会使用反间计,促使吐蕃和南诏决裂。他亲笔书写了一封给异牟寻信函,书信中他叙述南诏离蕃归唐的好处,并列明归唐后,唐朝能够给予的优待条件。但这封信却不是送给异牟寻的,而是想办法通过吐蕃细作送到了吐蕃统帅手中,吐蕃将帅看到这封信函后,对南诏产生了怀疑,于是派两万吐蕃军队驻扎在会州(四川理县西),阻断了南诏军队的入蜀之路。异牟寻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不爽,命令南诏撤军,吐蕃和南诏的矛盾趋于表面化。失去了南诏策应的吐蕃军队成了一支孤军,韦皋遣黎州(今四川汉源北)刺史韦晋等与东蛮联兵御之,败吐蕃于清溪关外。十一月,吐蕃又以二万寇清溪关,一万攻东蛮,韦皋命韦晋镇要冲城(今四川汉源东南),督诸军御之。嶲州经略使刘朝彩出关连战,大败之。吐蕃将领将进攻失利的责任,归咎于南诏的背离,言语之间颇多冒犯,异牟寻心中更加倾向于弃蕃归唐。
公元789年(贞元五年)十月,韦皋遣部将刘朝彩出铜山道,吴鸣鹤出清溪关道,邓英俊出定蕃栅道,与东蛮、两林蛮联合进攻吐蕃,进逼台登城。吐蕃退壁西贡川,据高为营。随后两军战于嶲州台登(今四川喜德西),大败吐蕃军队,杀二千余人,投崖及溺水而死者不可胜数,青海大兵马使乞藏遮遮、腊城兵马使悉多杨硃、节度论东柴、大将论结突梨等皆战死,执笼官四十五人,铠仗一万,获牛马无算。战斗中杀的青海大兵马使乞藏遮遮,据说是尚结赞的儿子,吐蕃骁将。他的被杀导致川西吐蕃军队士气大搓,随后数年间,韦皋所部唐军连连进攻,尽复嶲州(今四川西昌)周边诸地。
在唐军展开攻势之余,韦皋还不忘继续采取攻心之术,他在给异牟寻的信中写到:“回鹘屡请佐天子共灭吐蕃,王不早定计,一旦为回鹘所先,则王累代功名虚弃矣。且云南久为吐蕃屈辱,今不乘此时依大国之势以复怨雪耻,后悔无及矣。”心生怨念的异牟寻虽然还没有决定与吐蕃彻底决裂,但在唐朝的进攻过程中,对于吐蕃的调兵命令阳奉阴违、作势观望,这也是唐军能够在川西取得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节平凉劫盟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