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突然发现我们这些做爸妈的,心里还挺焦虑的。
先是担心孩子说话晚;
孩子会说话了,又担心孩子不会表达;
孩子能清晰表达了,又担心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
孩子很努力地去主动了,又担心孩子跟不上学习……
前面的焦虑刚刚消失,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快成一块“望子女石”了。
这样的育儿焦虑也被大家戏称为“中国式父母焦虑”,百科还专门添加了一个新名词叫“中国式家长”。
近年来这类的话题,都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比如说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深深切合了大家的“中国式父母焦虑”。剧情虽然很简单,讲的是三个家庭里的四个孩子备战高考的故事,但却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引人深思。
在这多对家庭关系里,陶虹扮演的母亲宋倩与女儿乔英子的关系最让人揪心。宋倩的教育方式看似处处为了孩子好,为孩子规划出一条人生的“星光大道”,但实则是将孩子看作自身所有物,剥夺了英子的爱好和一切的户外活动,甚至是干涉英子填报大学志愿,根本没有考虑过孩子本身的感受。
这样的家长一味的把自己的好恶和意愿投射到孩子身上,往往只会适得其反,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孩子的个性,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面影响。
这样的“中国式父母焦虑”不仅仅存在于《小欢喜》中,其实更存在于我们的千千万万个父母子女家庭中。
2
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的问题,最多的话题就是养孩子很累。我们常常羡慕西方国家孩子的独立性很强,家长很轻松、很省心。但其实除了有“中国式家长”,一样还有更多的“美国式家长”、“法国式家长”等等。
以美国为例,国内的一个国际教育平台曾做过这样一个数据统计:
【中国妈妈焦虑排行】
1.学校日常成绩(期中、期末、调考、分班考试)
2.校园安全(例如红蓝黄幼儿园以及校车接送)
3.孩子手机上瘾(熬夜、玩游戏,伤害身体)
4.起跑线竞争(进不了几大名校等)
5.家庭成员理念冲突(老一代的教育模式往往会和新生代父母产生分歧)
6.校园培训(收费高、没有时间接送等)
【美国妈妈焦虑排行】
1.私立学校高额收费(在美国,私立学校反而是最好的,但需要重金支持)
2.阶级隔离(根据学区房的价位自然划分出阶级,学区位置不好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学习成长环境)
3.进入好学区(学区房文化就是从美国兴起的)
4.校园安全(种族歧视、校园暴力这些词都耳熟能详)
5.就业(常青藤学校就业率都在90%以上,而普通学校则堪忧)
6.起跑线竞争(好的高中去常青藤学校的几率可以达到40%,这样的学校很多从幼儿园就开始开设,而费用比普通学校高近一倍)
我们可以发现,父母对于育儿的焦虑其实是不分国籍和年龄,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就业,父母都是亲手操持,殚精竭虑,力求做好最好。每个爸爸妈妈都希望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获取更好的教育,这是天下父母的共性。
3
现代的父母真的要面对很大的压力,会产生很多焦虑。但没有焦虑,就没有成长。
“现代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民主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如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现代教育的基础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 ——《孩子:挑战》
焦虑一部分来源于“环境”:社会对成功单一的解读,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分毫必争,让为人父母的我们,不敢行差踏错一步。
另一部分来源于“觉醒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把好的生活方式给到孩子,但也容易忽视这好的道路背后可能潜藏的坏的伤害。 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自己的人生有独到的想法。
从第一次拒绝我给他安排的衣服开始,我们之间未来一定会发生越来越多的矛盾:他喜欢的玩具,我理解不了;我铺设的康庄大道,他不稀罕。
当我们无法避免我们对孩子的焦虑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不妨多去考虑考虑,如何不让我的焦虑行为去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比如,当孩子第一次拒绝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小到买哪个玩具,周末去哪里放风;大到读哪一家幼儿园,报哪个兴趣班,都详细去解释每一个选项的优势和局限性,孩子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都告诉他。
我相信,被赋予选择权利的孩子,首先,他在每一个微不足道的选择中自信和强大起来了,强大的感觉会让他很快乐。其次,把选择权利交给了孩子,我们也释放了一部分的压力,也就不会再次回到焦虑的恶性循环中。
另一方面,我也相信孩子能做出最适合他的选择。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自己擅长的事。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这是为你好”,其实非常站不住脚。谁都不知道你所说的未来就是最好的。未来,就像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箱子之前,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说的未来就是未来本身。
我们不如把选择的权利交由孩子,让孩子来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当然,选择的范围还是由我们家长自己来确定。
本文为芬恩国际园的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收藏。了解更多优质育儿文章,请关注「芬恩国际园订阅号」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