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伟大,在于它敢于如实描写人性的复杂,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真实的人。”
在《红楼梦》众女儿中,袭人被称为“贤袭人”,这主要说得是她在做事上的尽职尽责。
她出身低微却不卑不亢,侍奉宝玉时,那份细致入微的妥帖,是源自骨子里的踏实与担当。
晨起备茶、夜眠添被,她将琐碎日常打理得井井有条;面对府中风波,她不搬弄是非,总以沉稳化解矛盾,于无声处维系着一方安宁。
这份以实干换认可、以品行立身处的通透,恰是她最动人的底色,她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活成心中那份安稳的底气。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袭人的世界,看看看她是怎么用“周全”换取一份“安稳”的姨娘身份。
01、从“被买卖”里长出的生存本能
袭人从未拥有过“选择”的权利。她本姓花,是爹娘“没饭吃时卖几两银子活命”的孩子。
被贾府买走那天,她攥着娘塞的半块窝头,看着家门越来越远——这份“被买卖”的起点,像刻在骨头上的烙印,
让她打小就懂得:底层人的尊严,从来都是要靠“有用”换回来的。
在贾府这个“主子一句话定生死”的豪门里,她的位置从一开始就矮了半截。
论出身,她不如鸳鸯是“家生子”有根基;论灵气,她没有晴雯“眉眼像林妹妹”的娇魅资本;
论机灵,她赶不上小红会钻营。她唯一的武器,是把“自己”藏起来,把“尽职尽责”刻进骨子里。
伺候贾母时,她眼里只有老太太的茶温饭热,连贾母都夸她“昼夜殷勤,心细如发”;
到了宝玉身边,她更是把心剖成两半:夜里宝玉踢了被子,她披衣起来掖好;宝玉爱吃的“糖蒸酥酪”,她记在心上特意备着;
连宝玉挨打后疼得哼唧,她都捧着药膏整夜守着,“用绢子蘸温水一点点擦汗”,连王夫人看了都红了眼。
有人骂她“讨好”,可对她来说,这不过是贫困里长出的生存本能——她怕回到“没饭吃”的日子,只能把“被需要”,“懂事”当成安身立命的根本。
02、用“周全”换地位,却在礼教里失了真心
袭人最风光的时刻,藏在月钱账本里。王夫人私下嘱咐王熙凤:“把袭人的月钱改了,和赵姨娘、周姨娘一样,每月二两一吊。”
这话落地,整个贾府的人都震惊了,都心照不宣:这个丫鬟,成了宝玉的“准姨娘”。
这是多少丫鬟熬白了头都摸不到的位置,这是她从寒门到“半个主子”的跨越。
这份荣光,藏着她最精妙的一次“出牌”。宝玉挨打后,王夫人在里屋哭红了眼,袭人趁机轻声进言:
“我就怕宝玉总在园子里和姑娘们混着,万一传出闲话,老爷动气倒在其次,坏了名声可怎么好?”
她避开“男女大防”的敏感词,只拣“老爷动气”“名声要紧”说,既合了王夫人“管教儿子”的心思,又暗合了封建礼教“尊卑有序”的规矩。
王夫人当即拉着她的手叹道:“你比我的亲儿子还懂我!”
可荣光背后,是扯不清的争议。晴雯当众骂她“装什么大奶奶”,读者翻着书页骂她“虚伪”,连宝玉也在气头上戳她痛处:
“你不过是几两银子买来的,装什么正经!”她眼圈红了,却没哭闹,只抽噎着说“我倒要听听缘故”,用委屈换来了宝玉的道歉。
这“以柔化刚”的本事,被骂作“心机深”,可对她来说,只不过是在主仆规矩里练出的自保术。
最让人唏嘘的,是晴雯被撵时她的沉默。晴雯头发散着、衣裳破着,哭着喊“袭人姐姐救我”,她却站在廊下“心里悲戚,不敢出声”。
她不是冷血,只是太懂贾府的规矩:主子要撵人,奴才哪有说话的份?替晴雯求情,不仅救不了人,反倒会砸了自己的“准姨娘”饭碗。
这份“明哲保身”是礼教教她的生存法则,却也成了有人骂她“冷血”的“罪名”。她用“周全”换来了地位,却在礼教的规训里,慢慢失了见人苦难的真心。
03、追逐一生的安稳,终究成了泡影
袭人这辈子最想要的,不过是“安稳”二字。她以为成了“准姨娘”,就能在贾府的屋檐下安稳到老,可命运偏偏打翻了她的糖罐。
贾府败落后,宝玉披着大红斗篷出了家。那个她伺候了十几年的少年,那个她曾听着梦话“木石姻缘”而心惊的少年,终究没给她一个归宿。
王夫人看着孤苦的她叹道:“你还年轻,再找个好人家吧。”最终她嫁给了蒋玉菡,那个曾和宝玉互换汗巾子的戏子。
婚后日子平和,蒋玉菡待她敬重,可夜深人静时,她摸着枕边的茜香罗汗巾子,禁不住就想起怡红院的月光下,宝玉笑着说“你就是我的解语花”!
脂砚斋批她“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可这份“福”哪是她想要的?她一生都在追逐封建礼教画的饼:
做个尽责的丫鬟,嫁个可靠的主子,安稳度日。可礼教给她的“赏赐”,不过是一场空梦。
她就像一株依附着大树的菟丝花,大树倒了,她只能被风吹到陌生的土壤里扎根——不是勇敢,是别无选择。
04·写在最后:
温顺懂事的铠甲下,是被礼教困住的普通人。
袭人这一生,像是从泥沼里爬出来,用温顺做铠甲,以周全为筹码,把“做姨娘”当成终点,却在快要抵达时,被时代的洪流冲偏了方向。
她的“好”里藏着生存的无奈,她的“坏”里裹着环境的逼迫,她不是圣人,也不是恶人,只是一个在命运的缝隙间寻找出口的人。
波伏瓦在《第二性》里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袭人就是被封建礼教精心塑造的标本:
礼教教她“主仆有序”,她便收起棱角学周全;教她“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便把“依附男人”当终极理想;
许她“姨娘”的位置当诱饵,她便拼尽全力去追。可当这一切崩塌时,她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她的世界里,从来没有“独立”这条路。
袭人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安稳从不是靠依附谁的恩赐,而是自己给自己的底气,似深根破篱生,在泥泞中趟出一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