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平?苦难?辉煌?亦或是一位传奇的领袖,一场伟大的征途,一段不朽的史诗。但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他们终将化为渺小的尘埃,而尘埃掩盖下的大地,才蕴藏着真正的不朽与伟大。
19世纪初的欧洲,正是风起云涌的时候。拿破仑加冕称帝,兵锋向东,剑猎欧洲大陆,法国大革命给欧洲带来的震颤尚未退去,法兰西的炮火又将带给欧陆君主们新的恐惧。从菜茵河畔到东欧平原,挫败反法联盟,征服无数国家,拿破仑即将进军莫斯科。进而称霸欧陆。这段弥散着硝烟的历史,是人们必然着重记载的历史,也是后来人眼里的那时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莫斯科的大贵族们仍然没有熄灭宴会上的灯光,富丽堂皇的庄园里觥筹交错,宾主尽欢,他们愉悦地谈论着美食、华服、宫殿亦或哪位公子小姐的情史,很少有人关心战争,更没有人关心拿破仑,即使有人为此而忧心 ,大多也是恐惧自己地位的丧失罢了。而这一段浸泡在奢华里的历史,也是不少人会关心的历史,是当时压迫者眼里的世界。在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里,还有无数人在挣扎着生存,他们总是用血汗换来苦难和病痛,然后如苇草般在寒风的收割中倒下。这段倾倒着痛苦的历史,却也是没有人会关心的历史,也是绝大多数人民眼里的世界。
在这样的欧洲,故事开始了。本书以拿破仑时期的俄法战争为背景,多个贵族家族的兴衰为线索,讲述了两位主角安德烈与皮埃尔的人生。他们是交心的挚友,其中安德烈继承了公爵爵位,责任感和执行力极强,热爱祖国,英勇无畏,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战场,自己也为保卫祖国献出了生命;而皮埃尔则诚实忠厚,待人诚恳,是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曾立志要帮助下局,解救农奴,但相对缺乏主见,行动力也过于低下,最终也没能成功。在书中,安德烈投身于反法战争,代表了主流历史叙事下的世界,皮埃尔多往返于贵族之间,代表了大贵族眼里的世界,而他帮助底层的行为又进一步联系了真正人民大众的世界,而这三个本来“互不相干”的世界则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连系,碰撞在了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国在前线的战事越来越糟糕。反法联盟又一次溃败,俄军损伤惨重,拿破仑的军队长驱直入,攻克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兵锋直指莫斯科。而直到沙皇逃亡,莫斯科城郊响起了枪炮,贵族们的宴席终于开不下去了,或是惊慌逃亡,或是徒劳反抗,但大多都无济君于事。金樽玉露到底浇灭不了炮火,轻歌曼舞也拦不住刀枪,才子佳人的美谈在战乱下的断壁颓垣里更是成了笑话,主流历史叙事的世界与贵族的世界乍一碰面,便是胜负已分。然而很快地,拿破仑也败退了。几天前,他方才带着烈火与血腥杀来,击碎了贵族们镶着金边的美梦,几天后,他便带着些残兵败卒逃回法国,尽管他内心里仍然相信自己沐浴着无佑荣光,欧洲大陆仍然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但事实上他的事业已经走向了尾声,余下仅剩不多的辉煌也不过是垂死时的回光返照。拿破仑在回国后便被赶下了王座,最终在滑铁卢的枪声里退出了历史舞台,他的名字曾用来命名一场战争,甚至被用来名一个时代,但他还是如烟花般只有片刻的璀璨,这是拿破仑时代的落幕,也是以个体为重心的历史叙事的失败。
其余两个世界都已崩塌,现在只剩下第三个世界了,那个属于底层人民的世界。被压迫,被忽视,在夹缝中生存的人们,却恰是这一切的基石,作者托尔斯泰精心构筑了一段宏大的历史,最终主演纷纷退场,但舞台仍然存在。不止拿破仑时期,放眼文明发展的整个历程,这座由最广大人民构成的舞台也始终存在,当英雄退场,史诗不再,无数传奇变为历史的尘埃,覆满这片大地时,人民大众也仍然存在,因为他们筑起了整片大地,因为他们就是历史本身。
我希望总有一天,人民们不再是作为舞台被人踏在脚下,在那场贯穿岁月的史里,至少他们应该做一回主角。
历史的洪流面前,我们是尘埃;历史的尘埃面前,我们是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