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继续听玉龙度假村村长徐庭水讲述本地老故事。
今天给你讲述的是:
《三伯公婆住岩阡》
200多年前,綦江县高青乡新店子沟沟(九龙峡),官方驿站新店子外一公里处,有一大岩洞。岩洞的河对岸,有座叫做“石壁屋基”的草堂。
那时候的九龙峡古道是经过石壁屋基的,而不是经过这边的岩洞。
石壁屋基草堂是乡下典型的三合院,正房五间,屋子很大,耳房左右各两间。草堂主人是从一里外的半山腰青龙屋基搬下来的徐氏出川第三代次子徐之龙。
徐之龙有四个儿子,分别叫甲乙丙丁。老大徐甲、老二徐乙、老三徐丙都已成家立业,最小的儿子徐丁过继给了猪槽堂周家继承香火。
周家开着客栈,也贩卖中药材,家境殷实,几个女儿相继出嫁。徐丁过继过去,改名周丁宝,周家上下对他百般宠溺。
周丁宝聪明伶俐,把周家搭理得井井有条,越发富裕殷实了(周家的故事下回讲述)。
徐之龙是个篾匠,三个儿子手艺都不错,青龙场(高青)、东溪、泥坝、李石坝(李市)等地的贩子,都来他们家进货。
徐家的轻便篾货特别受欢迎,尤其是几个儿媳妇编织的斗笠,轻巧美观且耐用。
几十年过去了,徐之龙、大儿媳、二儿媳、三儿子相继去世。只余下徐甲、徐乙、三儿媳坚守家传手艺。他们的儿孙们种种地、跑跑小生意,各有各的生存之道,无人安心传承他们的竹编。
清乾隆中期,本地干旱连年,一半以上人家面临饥荒,徐家的斗笠积压了几百顶卖不出去。
当时,天下爆发大规模白莲教起义。清政府血腥镇压之下,白莲教从北方转战西南,继续与官府作对。
这年秋天,接连几天阴雨绵绵,九龙峡云遮雾绕,仿佛被外界遗忘。
一支几百人的白莲教众被官府追赶着一路向南,这天从江津之地过来,途径九龙峡石壁屋基徐家草堂,稍事停留喘喘气。
天色渐晚,阴云密布,小雨却越下越密了。
白莲教头领见三位老人家的堂屋,堆起整整齐齐几大摞斗笠,有心给教众一人发放一顶斗笠,可他们被清兵追赶逃路,资金紧缺。
徐家三老慷慨大方,每人赠送一顶。三四百人,刚刚好,一人一顶,一顶不多,一顶不少。
他们戴着新斗笠刚走,清兵追兵就喊着追到石壁屋基。
此时,雨势越来越大,清兵全身湿透,叫苦不迭。
眼看天色已晚,前方大雾弥漫。
指挥官害怕白莲教雨夜设置埋伏,下令停止前进,在徐家草堂及石壁屋基后边的岩洞安营扎寨。
白莲教众连夜赶路,到高青地段后兵分三路,一路向南进入贵州之后散落民间,以保存实力。
清军失去了最佳追捕时间,第二天开始完全失去了白莲教踪影,在綦江、江津、习水等地逗留了几个月,无功而返。
石壁屋基的徐家人,害怕官府清算旧账,以最快的速度搬离了石壁屋基,远去他方,隐姓埋名。
事实上,徐家人搬走没几天,綦江县衙就有十几名捕快气势汹汹来到石壁屋基抓人。只见徐家已人去楼空,捕头大怒,一把火烧了石壁屋基大草堂。
三年后,当年受过徐家恩惠的白莲教头领,带着银子、布匹及各色礼物,回九龙峡徐家屋基报恩来了。
可是,断壁残桓,荒草萋萋,哪里还有恩人的踪影?
夜色来临,头领伤感不已。夜晚,他们投到石壁屋基对面的大岩洞里暂住一晚。
报恩无门,头领郁闷,躺在岩洞,辗转反侧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天一早,头领起身见大岩洞宽阔敞亮,干爽宜居,洞前飞瀑如练,洞外满目苍翠,自己无意中寻到一处洞天福地呀!
头领欣喜,心里来了主意:他带领手下,请来附近居民和匠人,给徐甲大伯、徐乙二伯和徐三娘塑像供奉,以表恩情。
附近民众对这三位善心的老人也很敬爱,几乎每家人都受过他们家的恩惠。人们齐心协力,没多久就造像完毕,又刻碑纪念。
造像为木身泥头,彩绘鲜艳:三位老人手持斗笠,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弯弯的双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起初,人们管这里叫“岩阡”(岩腔),尊三位老人为三伯公婆(两位大伯子、一位弟媳)。时间久了,大家说起这里都说“三伯公婆岩阡”。
后来,綦江县府统一地名,县志上就登记为“三陌阡”了,一来登记人员分不清是哪几个字,二来或许是为了“三陌阡”三个字写出来好看。
三陌阡自建成伊始,就香火不断。九龙峡川黔盐茶古道也因此改道,不再走对面的石壁屋基,而走三陌阡了。
后来,陆续有善男信女集资,塑像多了川祖菩萨、土地公土地婆、姜太公等造像,三陌阡越发名声远扬。
三陌阡岩洞有人修房居住做起了小生意,最多时候这里住了五六家人。过往行人也在此歇脚打尖拜菩萨。
三陌阡神像,中途曾经被蓄意毁坏过一次。
清乾隆五十年,还在九龙峡生活的徐家人带头募捐重新修缮,且立碑纪念。
本地人称后来的这块石碑为“四棱碑”,它是端方四正的石柱子,如下图。
三陌阡的传说,是一段段善心助人、感恩报恩的故事,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
《诗经·木瓜》诗曰: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三陌阡的传说很多,这是玉龙度假村徐村长的版本。
欢迎你也来讲一讲你所听说的三伯公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