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不坐班了
最近我遇到大件事,从我进入这家公司一直跟的leader,也就是我的领导突然“辞职”了,不对,应该是“自由”了,她和老板谈好了:不坐班不拿底薪,自费五险一金,还是做公司的业务,简而言之,就是和老板的关系从打工变成了合作,成了一名咱们猎头行业所说的“独立顾问”。
领导临别请我和另外一位小伙伴吃了一顿饭,她说:“我的工作只要4小时,其余的时间我要考托福”,我知道出国深造是她一直的愿望,而且她是说了就会做的那种人。
我对“自由职业”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见过那些牛逼候选人在职业调整期也能在自由职业上风生水起;见过那些那些放弃高薪工作去做微商、面朝大海做民宿的、一无所有拍抖音短视频的个体户致富经。但是自由职业发生在我的生活中,着实让我懵逼了阵子:难道自由职业的大潮真的来了吗?
我是猎头,我才不会歌颂那些自由职业者们,都去自由职业了猎头去哪儿挖人啊。开玩笑的。
我还是借此严肃的聊聊这个话题。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天天被那些“草根变身网红主播被打赏6位数”、“某90后”拍抖音月入10万”类似的生财之道蛊惑,仿佛那些兢兢业业的打卡上班族成了笑话。
自由职业给了不少不想上班、躲避职场的年轻人挡箭牌。这样的风气不值得大张旗鼓。
自由职业=诗和远方?
先搞清楚何谓自由职业,有人把它译作“Self-Employed”,就是李开复所说的“无固定化雇主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化实现传统雇佣关系的ONE BY ONE到ONE BY MANY 。
自由职业其实在美国很流行。根据全球最大自由职业工作社区Upwork的调查结果,2018年美国有5,670万自由职业者,在过去五年中增加了370万,美国人花在自由职业上的时间高达10亿多小时。
在中国,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们越来越容易通过网络找到自己的自由职业或者直接实现“在线工作”。
自由职业就像高晓松的“诗和远方”一样让大家感到热血沸腾跃跃欲试,细细想来,之所以足够有诱惑力是很多人只看到了自由,没有看到职业。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画面:
996的苦逼加班狗:我要是自由职业就好了!
被老板和同事diss的受气狗:我要是自由职业就好了!
-
被甲方巴巴呼来唤去的乙方狗:我要是自由职业就好了!
然而,这一切都是你一厢情愿的意淫,自由职业的招牌帮你解决不了上述哪一个困惑,如果解决了,那应该是自由失业。
所谓的自由职业应该倒过来——“职业自由”:当你足够professional,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职场生活那些“眼前的苟且”,你可以考虑能不能自由了。
为什么我的领导能够“自由职业?
不是人人都有资格“自由职业”,领导能够做到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方向。领导大学一毕业就加入了当地的一家猎头公司,兢兢业业,她知道这是她热爱和擅长的事业;干了5年她觉得遇到了瓶颈期想去大城市看看这个行业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不顾前老板的挽留来了上海,在魔都她疯狂的参加小城市没有的行业论坛、结交各种行业大佬、参加各种读书会成长课。一个人明白自己每一个阶段需要什么很重要。
第二,强大的自控力。《霸王别姬》有句经典台词:人,得自个儿成全自己。你想要一个自己做得了主的生活,对等的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过程。我的领导可以做到。他常说:每一份工作都是在为你自己打工。其他同事在消极怠工的时候,她在工作;其他人在闲聊的时候,她在工作。
在我看来,她的自律给他带了很大的收获,我们团队取得了公司最高的业绩。她以最快的速度晋升为公司的合伙人。
我觉得很多人自由职业折戟的原因就是自控力不够。自己是老板兼员工;销售到最后变现一条龙就你一个人在做,哪一个环节稍微疏忽那就得复盘重做。平时老板盯着都迟到,你凭什么自由?
第三点,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你能不能自由职业说到底还是能力够不够的问题。自由职业和创业不一样:自由职业往往是独立个体来完成一件事情,没有明确的分工。短板效应理论在这里依然成立。
还是说回我的领导,在我们猎头行业有一个定位叫360猎头顾问。说白了就是公司把你开除了你也能活。我领导就是这样的人,从BD客户、商务谈判、人才寻访到最终的收款整个环节她都可以做得很好。
总结下一个成熟的360顾问应该具备:销售谈判能力+品牌营销能力(个人品牌)+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财务能力等。完整的能力结构决定你的自由职业生涯能走得更远。
时常问问自己一句:离开了平台,你能活下去吗?
我不反对自由职业,因为这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一个机会。我只是希望我们所有的职场人能以敬畏、成熟的态度面对它。既然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哪怕只是一份兼职。就算失败了回归职场那也算是一种收获。
最后,祝我的领导有一个灿烂的前程。而我还要在当下的职场里继续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