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第一次知道原来曾国藩也是完人,回头再找找曾国藩的书看看),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其创立的心学体系:致良知、知行合一
1、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好比“孝顺”除了良知以外,还需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
分三个阶段修行:第一、收敛与发散圆融为一,达到“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管什么时候,心都是定的;第二、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不管未发的“中”还是已发的“和”,只要找到其中关键的平衡点,是中庸,是天理,也是良知;第三,知与行合二为一,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知,行得精察,便是知。知行合一,有真知,然后真得去做,代表致良知达到最高境界。
致良知最大的挑战是惯性,从警觉(逆觉)开始;
致良知不是凭空致得,必须落在实事上,“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佛教倡导“同体”:人和人、人和动物没有分别,讲求众生平等,对待一切都要有一颗平等的仁心。
儒家倡导“薄厚”:对亲人要比对旁人好,对人要比对动物好,对动物要对植物好。孟子尝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王阳明提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一体者也”
2、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由内而行诸于外,内外通而合一,亦是执行合而为一,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
3、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为恶是格物
王阳明哲学习得之道:
1、克己与为己:真己为主宰,躯壳为真己的具体表现,是良知与私欲的一种呈现;
2、默坐澄心:静坐,默默清除内心的杂念,分辨“真我”(本心真体)和“假我”(习气私欲),存天理(本心、真我),去人欲(私欲习气、假我)
听书小结:
现在许多企业培训多了王阳明修心课程,市面上也神话了王阳明的许多经历和理论,但个人感觉无论是王阳明的默坐,还是禅修、内观、正念,都是自己的的修行,无论前人悟出了什么,如果不消化成自己的,就仅仅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