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问题一直以来备受为人父母者的关注。一个孩子一旦步入青春期,很容易变得不可理喻,难以掌控。他们的行为表现使人烦心的同时更令人担忧。
我们似乎很难了解他们,不知道在那小小的灵魂深处究竟有个怎样的所在;同时,和他们沟通似乎也有着很大的障碍,他们听不进去你的劝告、不理解你的苦衷,而你更是难以洞悉他们小小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给我们提供了这一方便。作者用了整个篇幅向我们展示了故事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得以清楚地了解到“我”的欢喜、憎恶、恐惧、彷徨,以及最想逃避的东西、最接近心愿的念想。
当然,故事中的霍尔顿是一个极端少年,但当我们换个角度,便会发现或许有问题的真的不是这些孩子,相反,是这个社会,以及在这社会中麻木求生存的人们。下面就我们一起走进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一个“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的孩子
《麦田里的守望者》整个故事都是十六岁的主人公霍尔顿以自诉的方式向我们展开,而他所描述的事情和心情也仅限制在短短的三天内,也就是他被一个叫做“潘西”的名校开除,在离校前的三天里发生的事情。故事从周六晚上开始,三天后也就是周二,他会回家过圣诞节,而这一天也是他应该离开潘西的日子。
正如他妹妹菲苾所说“你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当然,他也厌倦了潘西,周六晚上他就提早离开了学校。因为他不想在父母还没有完全消化他被学校开除的消息时就早早回家,又不能再待在受够了的潘西。于是,我们看到了他如何在百无聊赖中、独自在外度过了漫长而漂泊的三天。
这三天里,他反复地咒骂所有让他泄气的人或事,不厌其烦地讲述他喜欢或是厌恶什么、为什么喜欢或厌恶,或者根本说不上来为什么。无疑,他喜欢的事物很有限,而他厌倦了的东西却几乎是接触到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那么多人是虚伪且假模假式的,成人的世界是多么无聊又虚妄!
和我们所见到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相比,他的内心世界并非是封闭的,他真实地把它暴露出来,却几乎让所有关心他的成人都认定他叛逆或是厌世,而一度认为有必要带他去看精神分析医生。
霍尔顿所关心的,以及他的善良和渴求
他所关心的是,中央公园浅水湖里的鸭子,它们在冬天湖水结冰了的时候,去了哪里。这些鸭子是霍尔顿念念不忘的,书中先后提及四次。看得出来他是真的为它们担忧,以至于在漆黑的夜晚他走去看看它们究竟还在不在。
他给两个修女钱,虽然她们当时并没有募捐;他喜欢在路上遇到的可爱的正在唱“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的小孩子,于是,他开始给菲苾寻找这张唱片;他后悔没有带弟弟艾里骑自行车到塞德比湖去,更是为了雨点打湿了艾里的墓碑,而所有的人都躲进自己的汽车里、去安乐窝吃晚餐,而唯独艾里只能待在墓地里,伤心不已;小时候老师带着他们去博物馆,看守的和气,老师的温柔,直到现在只要一想起来他心里还是非常高兴……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霍尔顿是一个不喜欢长大却已经濒临长大的孩子。他排斥的是成人世界一切变了质的、虚伪的东西,那些自以为是和愚蠢,那些浮华与享受,被那么多人认可、追求,他真切地看在眼里,唯恐躲之不及。而他所留恋的,却是现已失去的、永远不可再来的童年玩伴和时光。他想留在过去,哪怕是停在当下,然而,现实却不允许。他在一天天长大。无论是父母、师长、朋友,还是这个社会都希望他按部就班地按照“正常”的步调前进,而这一切却是他不能接受、急于摆脱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不难看出,对霍尔顿而言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妹妹菲苾,另一个是琴。
在他眼里,菲苾漂亮、聪明、跳舞跳得好、还懂得许多事情。他给她买唱片,把自己刚买的猎人帽送给她。正是因为她,他放弃了要去西部的打算。当他看着菲苾在旋转木马上转了一圈又一圈,是何等的美好,他又多么高兴!
而琴,这三天里霍尔顿念念不忘要打电话给她的那个女孩子,然而,整个过程他却并没有打给她。相反地,在这三天里,他所打电话的女孩,以及与之交往的女孩,都是他不喜欢的。其实,我们都清楚琴在他心中的位置,尽管他没有提及爱情。
再者,他提出要带萨丽去美丽的远方的林中小屋中,过美好的生活,而实际上他并不愿带她去。因为她不是了解他的人。那么琴呢?霍尔顿忍不住为她打架的女孩子,自始至终不曾出场的女孩子,会不会愿意和他去呢?或许会,或许不会。我们不了解她,也不知道她会不会了解霍尔顿。关键的是,霍尔顿根本都舍不得她出场。他说过,当真正在乎一个人,便不忍心拿她取笑。或许,他更不敢轻易地向她提起这件事,这类人人都认作是不正常的行为吧。
霍尔顿的林中小屋,对他而言,兴许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书中虽然有两次提及,但也仅是说说而已。但,这一念想却使故事的主题得到升华。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那片位于悬崖边的一大块麦田,那群无拘无束地在其中狂奔的小孩子,那个守在那里整天只做一项工作——负责捉回往悬崖边奔来的孩子的霍尔顿,所有的这一切看上去是那样的脱离常规、令人费解,却是霍尔顿最真切的愿望。他说那是在将来他唯一喜欢做的事,如果让他自由选择的话。
试想,从某个层面来讲,悬崖是否代表着我们眼前鱼龙混杂的社会?如果是,那么,孩子们接近悬崖也意味着接近长大,而霍尔顿在这个过程中,他看清了一切,并且真切地感受着。于是,他不但自己排斥向前,而且还迫切地想去做些什么,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迫切地想去保护他们。因为只有那片可以在其中自由奔跑的麦田才是他们永恒的乐园。一个舒服而宁静的地方。
该走的弯路一步不能省
书中霍尔顿除了向我们讲述一个个糟糕透了的角色外,还讲了两个他尊敬的老师,他们也是故事中为数不多的真正关心他的学业与未来的人。但无疑,他们并不理解他,和同样关心他的妹妹一样,菲苾认为他不知道自己将来喜欢做什么。而他们也认为他不清楚自己要往哪儿走,因为他正处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彷徨期。
或许是吧,他不愿多想以后的事情,他不想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大学,然后找份工作,像无数个眼前的人挣许许多多的钱、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汽车、去电影院、喝马提尼酒,摆臭架子。在他的眼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妄而无用的,假模假式的。
我敢保证,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真的会特别地为他担忧,换句话说,我们很难理解他的所作所为。或者,如果你家正好有个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你肯定会为着他们的“枉费年华”焦虑不已。
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向孩子们灌输我们的教育理念的:你是一个学生,首要的任务当然是学习啊!你是一个孩子,难免会走弯路,所以,我们要及时的纠正你、引导你呀!我们的教育理念有着金刚不破的坚硬堡垒,我们打着为孩子保驾护航的旗号,殊不知所有的这一切可能都是有问题的。尽管这里饱含真情实感、不容亵渎。
其实,每个人都应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也必须对其负责。人生路漫长而坎坷,试问,我们能相伴左右护其多远?一个处于青春骚动期的年轻人,该走的弯路其实一步都不能省,哪怕日后要付出一百倍的努力来偿还。
故事中的霍尔顿曾被多个学校开除,前面几所学校他没有说起原因,想必也是和潘西相差不远。究其原因,还不是无休止的严格管束,来自学校的、来自家庭的。值得一提的,他还是处于思想观念极其开放的美国,而在我们周围,孩子们的自由更是小的可怜。孔子在千百年前就告诉我们“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人生导师,就是在恰当的时刻适时的引导他们、启发他们,而绝非是一步一跟、手把手的牵引。
本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霍尔顿,这个极端的“叛逆”形象,他的一些行为和思想很难说不是你家孩子的,只不过孩子为了自保,或者是为了免于不必要的麻烦自行巧妙地隐去罢了。霍尔顿那尽管是看似病态的心理,却是作为一个孩子心中最真切的愿望:一个遥远的林中小屋,没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别人,他会从事简单的、可以用来糊口的工作,为了躲避那些假模假式的交往,甚至不惜装聋作哑……
这种消极与避世,我们并不陌生,自古以来那么多的隐居者都不尽如此。只是,所有的“陶渊明式的人物”都饱经世事沧桑,而唯独故事的主人公霍尔顿还是个孩子!他们的世界本该丰富多彩、熠熠闪光,却被成人们本着护佑的理念弄得一塌糊涂。当然,霍尔顿自有他不成熟、不对的一面,需要成人的教育和他本人的及早觉悟。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当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在他们透明的眼光和思维中,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模样便显现了,书中霍尔顿所揭露的这个世界的虚妄和丑陋几乎无所不在,而我们日日夜夜辛苦追求的东西是否真是那么的美好而有意义,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