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动机”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如果可能读懂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相关内容;除了好吃懒做之外,请您给我们描述一个您的爱好。
动机:
是以特定方式行动的内在倾向,它会受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
更广泛地讲,动机涉及1,感觉到需求或欲望:2,通过一系列心理过程激活生物体活动,以满足需求和欲望。3,需求满足后降低需求,动机减弱或消失。
上午,听到老公在厨房洗菜、切菜,一扫郁闷心情,享受做作业的“痛并快乐”中。老公基本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主儿。当然家务对我来说不是问题。然,问题是,时间久了,习惯成自然了。拿今晨来说,认真读完老师布置的作业,游泳过程中里思考作业方向和主题,回来做好早饭,便马不停蹄专注于“如果可能读懂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非常期望低头刷手机的老公有点“眼力架儿”,张罗张罗早饭,进一步为中午的包子打打下厨。可是,人家就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顿时心理一万只‘’草泥马”奔腾呼啸……,强压住“呜呼哀哉”,耐住性子,用了“示弱”的战术……,还好,不一会儿,厨房里便有了动静,听到了开头那一幕。“示弱”目的达到了,窃喜。这是动机——行动——需求满足,动机消失。
麦克莱兰理论:
就工作来说,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挣钱养家糊口,而内部动机是指个体沉浸于工作本身之中,工作本身使心理得到满足。除此之外,工作还有其他动机,其中成就、归属和权利是心理学家普遍关注的。
不同文化对成就动机有不同影响。从世界冠军的获奖感言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集体主义文化中倾向于将成就与个体、社会和情绪因素结合。个人主义文化中倾向于将成就与个人才能、决心、智慧和态度结合。
一名美国游泳运动员得冠军时如是说:
我想我只是保持住了专注。向世界展示我能力的时刻到了。我很高兴自己做到了。在我内心深处,我相信自己可以击败奥尼尔的。我知道,这一整周怀疑声音不断涌出,并一直伴随着我,但我现在只想说:“不,今晚是属于我的。”
高桥商子(日本)这样解释她赢得马拉松比赛的:世界上最好的教练、世界上最好的经理和所有支持我的人共同成就了这一枚金牌。它不只属于我个人。
奖励对动机也有意外影响。奖励不合适,被称为“过度合理化”,会抑制内部动机,能够剥夺纯粹做事情的乐趣。
动机很复杂,研究者基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先是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即固定模式),后被“驱力理论”取代,再后来被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取代。该理论认为基本动机是达尔文学说的“生存和繁殖的需要”。最近的观点是以上各种理论的整合,一种新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能随时改变需求的优先级,并以流动的方式来看待需求层次。需求层次受下面三方面主观因素影响变化:功能分析、近端分析和发展水平分析。功能性使动机形成‘’默认的”层级。为了生存寻找食物、水和温暖。性动机为了繁衍后代;近端意味着梦马上影响动机的事件。如烘培面包的香味引发饥饿刺激;发展水平分析展示了生命不同阶段动机的优先级是如何改变的。
个体沉浸于某一事物,将注意力集中其中而废寝忘食,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时,能体会到一种持久、满足的心理,心理学家将这种状态称之称为“心流”。
我的“心流”体验是读书,每每读到好句子时,有那种跳起来的冲动。尽管我的读书生涯姗姗来迟,可是读书依然成了我的爱好。“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深以为然。尤其对有观点的词句敏感。书橱里的书越来越多,一日不读书,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焦虑。还真4不是矫情,一天不从书本里汲取点营养,这一天就过的不忍心。
跟诸位分享最近读到的一个词“逻辑”,并按图索骥翻出发明这个词的主人,赫拉克利特,他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人。其鼎盛时期是在公元前504-501年,是历史上第一个用朴素的语言提出辩证法的人。
古希腊有一座著名的德尔菲神庙,写有最著名的两条箴言,一是“认识你自己”,二是“凡事勿过度”,都是意味无穷的格言警句。而赫拉克利特曾经这样评论说:“那位在德尔斐发神谶的大神不说话,也不掩饰,只是暗示。”
他的基本思想可以被概括成如下四点:
1,万物处在流变之中,但是
2,变化是根据一种不变的逻各斯(logos)发生的,并且
3,这种逻各斯包含了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4,这种对立面相互作用的方式,作为一个整体创造出了“和谐。”
咦?听起来很耳熟是不?对,就是老师关于“吸吮手指”那篇的作业思考并回答‘’5. 您是否认为批评与鼓励、奖赏和惩罚是对立也是统一?您能举出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有关“对立的现象背后实质上是统一”的例子吗?和,6. 您觉得在官兵心理波动、心理落差、职业规划等方面,哪些问题是因为对立造成的?哪些完全可以通过变对立为统一来解决?就解决的路径,从心理助人的角度,您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他还说:
“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它散又聚,合而又分。”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
赫拉克利特如果活在今天,一定是金句大王,他又说:
“驴爱草料,不要黄金。”所以草料和黄金,到底谁更珍贵,完全视乎对谁而言。
“最美的猴子同人类比也是丑的。”其实反过来也一样,最美的人类在猴子眼里可能也是丑的。
“最智慧的人同神相比,无论在智慧、美丽或其他方面,都像是一只猴子。”
“在神看来人是幼稚的,正如在成人看来儿童是幼稚的。”这两句话是不是让我们想起犹太人的那句著名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沉浸于这些句子,与心理学知识相融合,经常会有一种打通的感觉,一种心外无物的感觉,我把这种爱好给我的感觉称为“心流”。问,这有什么用?我要说,这种感觉本身就是读书最大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