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学自唐宋以后,仍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元代的戏曲,明代的小说,清代的戏曲和小说,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近代的学者王国维的心路历程。
王国维出生在近代社会晚期和现代社会早期。他短暂的一生,对于我们中国的文学乃至文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可以这样来评价他,王国维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文学思想,是近代社会痛苦裂变的精神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学思想文化精神向现代化、世界化转折的里程碑。以研究王国维这样的学者,对于理解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演变具有重大的启示。
王国维一生在世50年。这50年的生涯中,我们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家乡读书,像我们中国传统的大多数青年一样,有条件的就在家乡读书。王国维在年轻的时候仍然走的是这样一条道路。他的父亲是一个古董商人,当然也有一定的文化。在他的家乡也有浓厚的读书氛围。那么王国维在年轻的时候非常的用功读书,也表现出了自己的一些才华。但是在众多的书籍之中,他特别喜欢读史书。他读了许多史书,特别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但是读这些史书对他参加传统的科举考试,却没有多大帮助。所以王国维参加科举就名落孙山了。但是王国维不像以前的那些文人一样,比如说吴敬梓,比如《儒林外史》中所写的范进。一个人一辈子只有一条路,就是读书,科举考试。王国维生活在近代中国社会,尤其是王国维的家乡浙东。受到风气的影响,已经具有了一些新的风气。所以他在科举失败以后,他决定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当时的大都市上海去。去寻找自己新的人生道路。这样就开启了王国维一生中的第二个时代。第二阶段接受西方新学和从事文学活动时期。他一开始到上海市参加一个时务报的文字编辑工作。但是正是做了这样的工作之后,时务报当时宣传的是西方的一些新的思想。在这里的王国维就大量的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的影响。他也开始像许多的年轻人一样,从事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他由于特别喜欢词的创作,所以他写了许多的词。后来极为我们的人坚持在接受这些创作的时候的同时,也接受了许多西方思想的影响,包括哲学的美学的文艺思想。开始用西方的这些美学思想来关照文学创作。开始写了一系列的文学批评的著作。这是他的第二个重要活动时期。
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将要灭亡了。王国维的一生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第三阶段研究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大清王朝灭亡的时候,王国维东渡日本,在日本读了三年的书。然后重新回国,从事一些教育活动。主要在上海,有犹太人哈同所创办的康盛明知大学,一边教书一边做学问。他这时候所做的学问和他年轻的时候要从事的文学创作活动以及哲学思考不太一样。开始研究中国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在这段时间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始在学术界为人所广泛的重视。1923年的时候,他北上受北京末代皇帝溥仪的邀请。做了他的南书房老师。王国维一生中,由于受到末代皇帝的邀请,当时溥仪皇帝已经殉位,但是作为南书房行走的王国维在心理上还是觉得有帝王之师的感觉。所以他内心非常的高兴。后来到了25年的时候,清华国学研究院主席古剑,当时国学院的研究院长特地去聘请王国维,做国学研究院的老师。王国维到了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后,一边教书一边继续的从事骨器物、古文字和古史地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1927年6月2号,王国维将学生的作业批改完以后,留下了一纸遗书。他就独自来到颐和园的昆明湖,投水自杀了。
这件事情在学术界也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国内很多的学校和学者对这件事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事情过的很快,过了两年以后,清华国学研究院经过讨论,在清华的坟地给王国维先生立一块碑。大家一致认为,让国学研究院的导师陈寅恪先生去写碑铭。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篇重要的文字,就是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这个碑铭,他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相当于序言,交代了写这个碑文的缘起。交代了为什么要写碑文的任务。
一方面是大家共同推举她的,他考虑到自己的学术以及对王国维先生的学术的意义是由自己的理解的。在碑文的正文之中,纪念王国维先生仪式,阐释了读书治学的真正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要去做学问,在陈寅恪看来就是得到解放,从功名利禄这些世俗的枷锁之中解脱出来。要使到我们的精神获得一定的超越。其次就是探寻真理,精神上获得超越摆脱世俗的控制之下,才能够探寻真理。这是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的纪念碑文中所给我们的重要的启示。这篇碑文值得我们好好的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