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儿子去公园玩滑梯,中午时分,公园的人很少,他爬上爬下,一个人玩得不亦乐乎。
不一会儿,公园里小朋友多了起来,开始有人选择滑梯。我以为儿子这样就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但没想到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挤上了滑梯的时候,儿子滑下去就跑开了。
看着比他还小的孩子们,都排着队,(1轮流着滑滑梯,我的心里第一次有些隐隐的不舒服——这孩子,也太不合群了吧!多想叫他回来参与到小朋友们的游戏中,但是话到嘴边忍住了。我跟随着他,看着他来到一个长椅边上,一个人自娱自乐地爬上爬下……
过了一会儿,他趴在椅背上不动了,眼睛望向滑梯处。我猜想,他是想过去滑滑梯,但是他并没有行动,只是那么看着,而我不说话,陪在他边上等着……
一分钟,两分钟……终于,他从长椅上下来,朝滑梯的方向跑过去,到了滑梯边上,也不是马上上去,而是站在边上看着,一分钟,两分钟……好一阵子,他才开始像其他小朋友那样排队滑滑梯。渐渐地,他开始玩起了花样,正着滑,倒着滑,坐着滑,蹲着滑……
看着完全放松下来的儿子,我非常庆幸自己当时选择了闭嘴,留给他一个可以自由地自我调节的空间。孩子是真实的,他们不会像我们成年人一样,佯装坚强;他们也不会将竞争时刻铭记心头,不肯让步,更不会觉得和别人不一样,就不正常。他们做判断,做选择,更多地是遵照内心的指引。
像我儿子,一旦他感觉到了压力,就会马上选择最能保护自己的方式,比如,面对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他觉得有压力,就跑掉了,投入到了另一个游戏中。
玩另一个游戏的过程,是自我调节的过程,是减压的过程,当他感觉可以了,才准备重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他的观察、等待,同样是内心中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经由这样的完整体验,他形成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形成着对处理问题的探索。好在,我管住了自己的嘴,没有絮絮叨叨地打断他的体验过程,好在我没有用自己的意愿强迫他,让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
这件事情,让我更多地学会了允许……
他暂时不想分享零食的时候,我允许他,过不了多久,就发现,他能主动给他的好朋友分享零食了;他见到叔叔阿姨不打招呼,想藏在我的身后时,我允许他,只管我自己真诚地与人互动就好,过不了多久,便发现他开始主动叫人了;他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我允许他自娱自乐,过不了多久,便发现,他开始与小朋友很好地互动了……
孩子的成长总有他自身的节律,作为妈妈,我要做的是陪伴他,给他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而并非催促和打扰。
教育,是我陪着他,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盯着他,让他成为我心目中的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