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彩糖果
题记:
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揭开埋藏在心底的伤疤,让阳光照进来,一切真的是过去了。
我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小村庄。
对那个时代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共同贫穷,虽然吃饭问题是解决了,但是物质上还极度匮乏,最典型的莫过于大家都穿补丁的衣服,每年也就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新衣服穿,当然也少有零食吃,放学回来,饿了啃干馒头,渴了喝水缸里的凉水。
那时候一条裤子春夏秋冬穿,才不像现在每个季节都有很多不同质地、样式的衣服可以选择,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物质。
那时候,不光物质匮乏,精神生活也相当局限。小学阶段除了课本,基本没有什么书可以看,那时候最大的乐趣是每天中午12点半听单田芳播讲的小说,我和爸爸围着个半导体收音机,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舍不得错过一句。
我在家里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姐姐。我的脑海里至今有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那时候大概有三四岁,因担心爸爸妈妈趁我睡的时候离开,大半夜熬着不睡觉,但最终也没能熬过瞌睡虫,等到第二天一睁眼四处看不到他们,光脚哭着追出去好远。
他们是去外地躲避计划生育,这是我后来稍微大点知道的。
后来有一天晚上,我睡在妈妈的床上,睡梦中迷迷糊糊听到有婴儿啼哭,第二天早上没在家里发现有小宝宝。后来才知道,那是妹妹,一生下来就让送人了。
那一年我五岁。
再后来,弟弟出生了,皆大欢喜,我们家从此过了计划生育这一关。妈妈不用再东躲西藏,爷爷奶奶也不用再唉声叹气。
那一年我六岁。
村子里我们住的那条街很是奇怪,像我一样大的小伙伴,都是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当然也有女儿多生下来送人的。
每家都一定要生个儿子,不生出来不罢休,但凡谁家没儿子,就会被街坊邻居们绵里藏针说闲话。
这是我对重男轻女最早的认知。
再后来,我高三那一年姐姐的二女儿出生,她也在承受妈妈曾经经历的事情。
对此我除了心疼还是心疼。同时,暗暗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命运,不走妈妈和姐姐的老路。
第二年夏天,我终于考上了大学。
也是在大学,认识了老公。有一次,他在校园捡飘落的银杏叶,说要带回家给爷爷泡水喝,对身体好。
一个人心里有家人,有长辈,一定错不了。
就是他的这个举动,让我认定了他,后来虽经历了许多次吵吵闹闹,也挑战了毕业异地,最终我们还是走到了一起。
恋爱谈得太久了,日子平淡无味,结个婚吧;两个人的日子也很无聊,生个孩子吧。
就这样,大女儿在期盼中来了;赶着二胎的政策,二女儿也来了。
然而一场风波却悄然而至:婆婆听到是女儿,脸当时就沉了下来,她责怪我们应该早点查查,如果是女孩就不要了。作为父母,我和老公从来都没想过不要自己的孩子,我们只是认为孩子需要个伴,两个孩子就是彼此的伴,无论是男孩女孩都接受。
月子里,婆婆整天抹眼泪,拉着脸,很少抱孩子,偶尔抱一次也是咧着个身子用手端着,那距离如同心的距离,虽然在眼前却是山高水远。
月子里,我以泪洗面。我不明白,日日在一个锅里吃饭,有说有笑的人,突然翻脸,人性的冷漠和无情一览无余,让人心寒。
剖腹产回来,我很少卧床休息,老公不在家时,我自己照顾孩子,给孩子洗衣服,我要加倍爱这个孩子,虽然她一生出来就经历了人情冷暖,但是我们要让她感受到父母的爱,绝对不会因为是女孩而少一分一毫。
终于,老公站出来维护我们,他大声对婆婆说:“女孩也是人,也是我们的孩子,也姓石……。”
感谢老公在那一刻挺身而出,对于一个从未顶撞过父母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勇气和力量。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婆婆终于回老家了,对于我们彼此都是一种解脱,老公要上班,一大早,我抱着小的,送大的去幼儿园。我做饭时,姐姐在客厅哄妹妹玩。
这样的日子,虽然在别人看来不容易,对于我们却是一种享受,享受当下,享受心和孩子们在一起。
我承认,生完二女儿后,是有点觉得对不起公公婆婆,因为没能实现他们的愿望。
那时候的我可能有点抑郁或是精神分裂,一方面是婆婆咄咄逼人的态度,另一方面内心很抗拒为了传宗接代去生个男孩。我感觉内在被两种声音撕扯、折磨,胸口也像堵了一块大石头,除了沉重还是沉重。
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婆婆前后判若两人?生孩子明明是我们的事为什么要被别人干涉?我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为什么又底气不足心怀愧疚?
我渐渐走上自我疗愈之路。开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国内的国外的,各家各派的,兼容并收。越深入,越觉得有意思,那些语言和行为背后原来都有密码。
事实证明还是有用的,我开始接纳婆婆想要个孙子的愿望的这个事实,试着去体会她的苦衷:别人家有孙,我没有,怕被人们瞧不起;没有孙子,咱们这一户就断了;将来我们老了,谁给养老;姑娘们出嫁,我们会不会孤苦伶仃,孤独终老?……每一个理由后面,都是她的价值观,都是她过往几十年的生活认知。
我接受这一切。但是,我坚持自己的立场和选择:两个孩子就好了,我不会为了传宗接代而一定要生个男孩。
终于把自己的心安顿好,此刻我只想爱自己。
以前是为父母,为老公,为孩子,唯独没有为自己。现在我只想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一些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疯狂买书,贪婪地阅读,在家里营造书香氛围;断舍离把家里旧沙发扔掉,换成自己喜欢的新沙发;每周去花卉市场买花,让家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用一天时间搞定去厦门鼓浪屿,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自助游去桂林阳朔;给自己报个古筝课,买了个心仪的古筝……
我才不会在意谁又心疼钱了?为了顾及谁的感受而委曲求全吗?不,我活了快四十年难道还没有权利决定我该怎样生活?
压抑了这么多年,我要释放自我,活成想要的样子,成为我自己。
那么,我们家的风波过去了吗?我这里是过去了,在婆婆那里也许还没过去,只是这几年没再听她提起。
老二半岁后,我上班,婆婆来了。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她又和生二宝之前一样了。
她把二宝从半岁带到现在上幼儿园,花费了许多精力,不否认她现在对二宝的爱绝对不会比我少,这个从她们奶孙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来,毕竟血浓于水,爱可以融化坚冰。
今天,我看到婆婆的背更弯了,这十几年仿佛弹指一挥间。第一次随老公回他家,见到婆婆,那时候,她干净利落,思维缜密,有些消瘦的身体里里外外,忙忙碌碌。
有时候看着如今的婆婆,竟有种难言的痛。她十几岁母亲早亡,那时候小姨年幼,全靠我婆婆照顾长大,生活所迫,她小小年纪什么家务都会做,给家人做衣服做鞋子也不在话下。结婚生子,把我老公和小姑子养大,又把年迈的公公婆婆养老送终。我公公做了一辈子老师,天天上班下班,家里家外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婆婆一手操办的。
她忙忙碌碌了一辈子,为家人,为孩子,唯独没为她自己。
她对家人慷慨毫不保留,但对外人吝啬;她爱操心,爱管这管那,缺乏界限感,让人感到不自在;她重男轻女,让人束手无策……
纵使她有千般不是,都不能否认她是生养我老公的母亲,我都要敬她。
时常说,我的人生是从三十岁后才开始的,或者可以换个说法,是婚姻让我成长了。
刚结婚那会,我想让老公按照我的想法,成为我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可是换来的却是对抗和争吵,以及渐行渐远的心。
后来,我不再干涉,接纳并尊重他的所有,我只负责做好我自己,看书、学习、旅行,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不是说你不能改变一个人,但可以影响一个人嘛,老公成了被影响的那个人。
他出差路过书店,会进去买本书看,我买的书他也会拿来翻翻,当婆婆抱怨我又买书、买花、买沙发时,他都给化解了。原本爱宅在家里,现在也很积极和我们一起去郊游和旅行。
甚至,他的眼神也不一样了,似曾相识,如同恋爱时的一样。
当你让自己变得更好,整个世界都变了。
先从爱自己开始吧,让自己内在安定富足,让爱由内而外溢出来。然后去爱你身边的人。
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后记: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陪葬废除了,奴隶制度废除了,三妻四妾废除了,皇帝废除了,缠足也废除了……
还是应该感谢生在这个时代,女孩可以上学,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平等的工作。
如今的社会,我们经济独立,思想独立,更是在工作的同时还能兼顾家庭孩子,谁说女子不如男?
随着社会的发展,重男轻女的观念终究也会腐烂掉,人类进步终究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