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动力读书会3月生活者之夜和各位书友一起共同分享了这本畅销美国500多万册的教子经典,以31种语言畅销全世界的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列举的案例也都源于实际的生活,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而这本书的内容对于还没有步入婚姻,没有孩子的读者来说同样也能有所收获。
因为不论是亲子之间的沟通,还是两性关系的沟通,又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会发生这种不幸不顺畅不愉快,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他人的理解。
R:阅读原文部分
I:
在家长遇到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往往不容易静下来察觉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而是第一时间只关注其行为,并且对其行为进行判断和类比。这样造成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不被理解,所以拒绝作出转变,这样直接导致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都被负面情绪的对抗所阻碍。
我们应该先学会处理情绪,倾听对方的,感知其行为或者语言背后的感受,先解读这些潜藏的“密码”,然后再来解决问题。
然而“不幸的是,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A1: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的妹妹刚刚高中毕业,她还没和家人商量好就答应了几个同学去外地旅行的计划。记得正巧那个节骨眼上家里面临着新房子的装修,暂时经济上有些紧张,所以我在电话里就直接批评了她,都快上大学的人了还这么任性,不懂得体谅父母,如果多考虑一下家里的情况就不该马上答应别人。最终妹妹还是和同学们出门旅行了,闹了个不愉快。这显然没有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
其实当时听到我的批评她心里肯定也很委屈,因为好不容易高中毕业,就特别想和同学好朋友出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毕业旅行,这并没有错。如果当时我可以冷静下来先描述一下她的感受:你是不是觉得很舍不得高中时期的时光?想用旅行纪念一下这段时光?因为已经答应了同学,如果现在又放鸽子肯定也很为难,怕其他人失望?
如果先处理一下彼此的情绪,说出担忧和为难的感受,彼此都会互相理解,最后结果应该就有所不同了。情绪总是来的快去得快,当时一瞬间自己也被情绪左右了。
A2:
在工作中,和同事的沟通会遇到很多小摩擦,当对方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认知范围,和自己的认知违背的时候,往往就是“出口伤人”的关键时刻了,在你感觉到脑子一热就要说出一些判断色彩的语言之前,深吸一口气吧,停一停,想一想书中的内容,只需要3秒钟的停顿就可以让自己有效抽离出负面情绪。然后尝试去从对方的语言中行为中察觉对方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先描述客观事实,然后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先去理解他人,再尝试让他人理解自己。我想这样一定可以有效提升沟通的效率。
最有效的沟通应该就是彼此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