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英雄”的里程碑
——我不是药神影评
中国电影的现状大概是:喜剧片除外,烂片统一口径,网上骂得里外不是片;好片百分之九十一致,捧到天上,剩下百分之十的异议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城外的百姓看着乐呵呵的,这似乎是未来电影评论界的流动常态。其中好片的捧词莫过于加上类似“里程碑”的头衔,一呼百应,好不热闹。
《我不是药神》的剧情大概是说一个卖假药的黑心商人借从印度偷渡回来治疗白血病的高价药获取暴利,之后良心发现不再谋暴利而是踏实为病人提供药物却被治以贩卖假药罪名的故事。
电影的核心矛盾以及推动力是命和钱哪个更重要,要命就得舍钱,没有钱就等死。影片的矛盾不是生硬制造出来的,而是基于现实事件。由于这个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因此它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看颇有教育纪录片的感觉,只是艺术化后没有了真正的纪录片那种干巴、不圆润的感觉。很多纪录片或从病人角度、病人家属角度、医院角度去探讨病情的严重性和病人生活的艰难,对于这种将矛盾尽可能地缩小到只能让观众站在怜悯者的道德高度去审视比自己弱小的群体。用这种手法去传播不可治疗的病带来的痛苦其实往往只能让经历过的人群产生共鸣,或者让感性情绪通常占上风的大部分女性、小孩以及少部分男性得到一定舒缓平淡生活的“下午茶”,况且随着娱乐产业的发展,悲情的渲染也分三六九等,针对不同人群,娱乐产业从一项分化出多个枝丫,以求探索人性方面更多可以用来造势、发行、哄抬的情绪点。
我们知道《我不是药神》的故事原型里,主角本身就是个白血病患者,这就为他开启走私非法药品提供了足够的动机:我得活着。然而影片里并不是这样。程勇只是一个普通卖假药的商人,卖非法药品也只是为了钱。这个人物从影片前二十分钟里完完全全呈现出令人厌恶的方面,打前妻、卖假药,即使知道印度格列宁批发价只有几百块也毫不留情卖五千块给那些大部分早就被高昂的医药费拖垮的病人们。而吕受益则更像是原故事的主角,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去卖非法药物。影片本身不想走悲情路线,更不希望通过“卖惨”来获取同情,相比较纪录片式地揭露国内某些癌症药物价格过高的问题,实际上导演更希望塑造的是“程勇”式地普通英雄,他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品行、职业都不如一般水平的大众,他们扮演的当然也绝不是金庸笔下的郭靖、张无忌,而是古龙笔下的陆小凤、楚留香,或者说是DC里亦正亦邪的英雄。只是在反派的塑造上,略微没有判断力或者对医药行业、医药研发没有了解的观众很容易被带入进瑞士格列宁厂商和中国代理是全片中最大的反派。实际上这个影片里所有的反派和英雄都是相对的概念——如果撇开现实生活本就如此这种打太极、糊大饼,或者用更社会一点的话:这就是社会——程勇的英雄侠义是建立拯救没有钱买药吃的病人和为了资本逐利的瑞士格列宁代理公司,然而若是对药物研发详细了解后知道,药物的研发,尤其是影片中提到的患可利用靶向性药物治疗的白血病患者,需要消耗极大的财力物力人力,追根溯源,又正是药物研发销售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才诞生出了药品生产厂、公司等等。而程勇作为英雄人物其中的悲情又是需要思考的。古希腊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往往伴随着“悲剧”元素,俄狄浦斯王从来都没有逃过命运的扼杀,程勇也是。他人性中善恶交织之处促使他成为一些患者的英雄,但实际上他这个英雄是被牵制的,这不是超人式地英雄,患者强行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若他做不好动辄批判,但出于同情你又无法完全抛弃他们。可以说,程勇心甘情愿不管别人议论地成为“英雄”是他能称为“英雄”最完美的解释。当然一部影片不可能把这些所有的信息都一一陈列在荧幕上,告诉你其中的利害关系,这不仅不是一部作品需要做的事情,而且也不是我们作为观众需要从电影的直接讲述中得到的信息,只是当我们在批判影片中的一些现象时,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矛盾产生的源泉有助于避免在互联网大节奏下被代跑偏想法。这部浪漫主义风格极其明显的电影却被最后程勇关进监狱减刑三年破坏,这让人仿佛感觉程勇之前的行为都是一场梦,一场关于英雄末路本应为后人慷慨歌颂的梦,醒来发觉英雄依旧是普通人的梦。
我可以让你称我为神,但我不是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