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肚子
瞻拜兵马俑,乃多年来一直的念想,亦是此番西安之行的最大愿望。
为了深度挖游,如同拜谒龙门石窟一样,女儿提前预约了每人每次200元的“大咖说”金牌讲师全程导讲。
2月9日,上午9点半集合,出发前半个小时,金牌赵大咖侃侃而谈,随即,上下五千年、秦始皇及其兵马俑的前世今生便栩栩呈现。
在古代,奴隶是奴隶主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即成为殉葬品。秦朝废止了人殉制度,陶俑逐渐成为主要的殉葬形式。
1974年,当地农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了兵马俑,随后考古学家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兵马俑包括一号、二号和三号坑,出土了大量陶俑和兵器。
一号坑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
一号坑不仅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些陶俑不仅展示了秦代的军事编制和战术,还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科学、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深度约5米。展示了秦朝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军事布局。它由战车部队、步兵方阵、弓弩手阵和骑兵方阵等多个兵种组成,完美呈现了秦代军事编制的全貌。这些兵种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战斗体系。
二号坑不仅是研究秦代历史、军事制度及手工艺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还以其独特的布局、丰富的内涵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秦朝军队的雄壮与威严。
三号坑,位于秦始皇陵的东侧,是一、二号坑的西端北侧,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三号坑虽然规模较小,但其重要性不容小觑,被认为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
其出土的兵器大部分是铜殳,这种兵器在当时已由实战兵器演化为仪仗队中的礼兵器。车马房的战车通体彩绘,显示了较高的级别。
三号坑的位置隐蔽且相对安全,进一步证明了其作为指挥部的地位。
还有个四号坑,尚未挖掘,经探测可能是粮草库。
兵马俑的制作受当时法家的思想影响,所以力求真实,每个兵马俑都是照着秦人真实的样子制作的,包括发髻、神态、衣着和帽饰都极尽写实。
瞧,这个跪射俑衣服上的褶皱,盔甲上的鳞片,甚至连脚上的鞋底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
让我最震撼的是跪射俑的发型。
这些“丸子头”,不止是美得让人窒息,其制作的管控更让人叹服。发髻上皆有工匠的名字,这是秦代的一种制度,叫物勒工名制度:重大工程中的手工制品必须标识制作工匠和监督官员的名字。出了质量问题是要定位到人的!这应该是比较早的“岗位责任制”了。
这发型大概率是丸子头的鼻祖,其娴熟的美发技巧,足够让当今以新奇特招徕顾客的托尼老师们学一阵子的。
哈哈,从头上“丸子”的位置,还能知道谁是左撇子呢!
让我啧啧称奇的是这一款,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却在视觉阑珊处。
这可是我打年轻那会儿起,几十年一贯制的“国-母”发型,竟在这里找到了源头,我禁不住叩问自己:
“是我太古老了?”
“还是秦俑更时尚?”
但不管咋说,俺与审美观无敌的秦人一样,看上去都美美哒!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这支在黄土之下,沉睡了千年的军队,他们静默威严,排列整齐,气势磅礴,仿佛随时准备再战沙场。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那远古的马蹄声,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庄严。
金牌大咖果然名不虚传,从一至三号三个兵马俑坑,到兵马俑展厅,再到青铜车马博物馆,赵大咖用了近7个小时的沉浸式讲解,让我们对祖国的古老文明和强大有了代入感,更有了自豪感!
兵马俑,不朽的军团,彰显了大秦帝国的强大,也预示着当今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