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误解如下。我误解的认为在第二章以后的所有章节里面都是“道”的有形表现,以及内心自我修正的方法。后学对其领悟也是各有所指、各有所依,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悟”能得“道”既是本真的一种体现。当然如果只是借此经典,玩弄手段或是游戏世间那就偏颇了他的作用。
在第二章里我们看到了辩证思想的参透,也可认为是一种质朴的相对论。在有和无、美与丑、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先和后等的对立统一的存在。我们在体悟自然和人事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有些事看似无,但是其有存在的形态,有些看似有,但却失去了存在的形态。在矛盾中我们去体悟七转换的方法和规律,善加利用就是“道”的本真了。
我们在现有的认识中有一种真空状态,但是它真的是“真空”吗?如果你想知道他的它在就会有光源,光可以在其中传播那么他就是有物质的一种表现,现在科学也提出了暗物质的存在,并且实验证明了。我们在相对立的两种极端的状态里,要体悟交错在内部的变化、转换和相对的矛盾在其内部的存在。也是说明凡是并无绝对。
在这一章里面出现了“无为”,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提出了我们对带事物和世事的一种态度,这个态度是我要遵从自然规律的天道法则,不能打破它的规律违背自然天道的法则。贤德之人就是这样的行事的,而不是约束宣讲什么的。同时当我们有所“得”也应该辩证的看待,这样对得失才能辩证的对待。
这让我想起我比较喜欢的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凡是我们都能够欣然接受,得之不喜,失之不愠。应为美与丑并不在容颜、外观,而是在乎与其内在的东西。人无论如何美貌,但是其内心不美,这样并不是真的美丽。凡是都不是统一的、和谐的,任何的瑕疵都是有存在道理的。我们如果一味的追求完美那么只能是失望。能够辩证的看待事物,取为我所用之长,利我、利人遵从这些规律就能够“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