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清顺治五年初冬,阳光明媚。
一支急行军经过一天一夜的奔波,慢慢临近了前线城池“泉州”。
为首骑马的人是身经百战的名将马得功,他刚从福州向他的上级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做完述职报告,就匆匆赶回泉州。
泉州与马得功的老家辽东相隔三四千里,此时的辽东早已冰天雪地,而一路所见,泉州的花草树木依然翠绿葱葱,如果不是刚经历过去年南国湿冷的冬天,马得功应该不会在此刻怀念起故乡。
在马得功来泉州之前,清军对郑成功的战斗总体趋于被动。原以为郑成功只是一个书生意气的腐儒,没想到他却比他父亲更难对付,郑成功发展迅速,很快就成了江南清军最头疼的头号对手。眼看着整个闽南马上就要整体都落入了郑成功手中,洪承畴面授机宜,亲自派了马得功到闽南前线,才算缓解了对郑军的战斗颓势。
洛阳桥联通惠安和晋江两县,乃宋朝蔡襄任泉州知府时所主持修建,桥上至今留有蔡襄的书法碑刻。不过马得功并没有心思欣赏这个北宋四大家之一的书法,他还得尽快赶到泉州城,去部署下一轮对郑军的作战计划。
过桥时,马得功不敢抽打马鞭,缓缓往桥南骑行。
忽一衣衫褴褛之人窜出来,猛得保住马头,大呼:“将军救命!”
马得功触不及防,差点落下马来,挥起马鞭就抽眼前这个人,后面的亲随见状,也飞速赶来。
那人不躲马鞭,硬是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挨了马得功几十鞭,很快,他就被马得功的亲随团团包围。
挡住军马,涉嫌行刺朝廷大将,按律可以直接当下砍杀。但那人被扑倒在地仍然在大声疾呼:“将军救命!”
马得功回了神,怒斥道:“何人派你来行刺本将军,说,是不是郑成功派你来的。”
那人的脑袋已经被几个兵卒死死压在地上,仍用尽全身力气喊到:“将军,郡北有难宜急救!”
马得功细细看了会,那人除了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外,外形看确实为一文弱书生,便挥手示意,几个兵卒这才稍放了那人的手脚。
那人伏地拜道:“将军,晋北罗溪有吴氏兄弟三人,聚众成匪,已近万人,四处打家劫舍,晋北百姓深受其苦,望将军发仁义之师,即刻救我晋北百姓于水火之中。”
吴氏三匪的名头,马得功也略有所闻。去年马得功在与郑成功四叔郑鸿逵于桃花山对峙月余,好不容易熬到郑鸿逵粮尽退兵。马得功刚入府城休整就听报城外有一股匪军约三四千人正欲攻城。马得功正欲叫苦,因为城中也快断粮,军士又连日作战,已经临近崩溃的极限了。但那股贼军在城外驻足一两天后竟然自行退兵,马得功百思不解。
后来这股土匪的军师章怀引带人投诚马得功,马得功才了解其中原由。原来这股土匪本意是想与郑鸿逵汇合加入郑军,但到城外才知道郑鸿逵已经退兵。这时,军师章怀引力主应该趁清军未及休整的机会拿下府城,上能自立山头,吸引其他势力和百姓来投;下能以府城直接投诚郑成功,定能在郑军获得一个镇或营的位置,还能保证军饷和兵马的补充。
但吴氏匪首吴觐沉思良久认为郑鸿逵打不过清军,自己也没有胜算,竟然决定回罗溪老巢继续做山大王。章怀引苦劝未果,认为吴氏三人色厉胆薄,不堪辅佐,早晚必被剿灭。于是带领了一些亲信,连夜投奔了清军。
马得功与章怀引详谈过,被章怀引过人的胆识所折服,禁不住身后直冒冷汗,当即留章怀引于账中为自己出谋划策。而章怀引也果然不负马得功期望,凭借着对闽南山川地形的熟悉,以及对郑军的作战特点做了透彻的分析,马得功找到了克制郑军的方法,扭转了清军的被动局势,也使得马得功对章怀引越发佩服。
马得功并无意剿匪,行“仁义”是朝廷的事与他领兵的将军并无关系。但当他听说吴氏匪众已发展近万人不禁眉头紧锁,他并没有把土匪放在眼里,但这股土匪近万人已经对城北的防务造成了一定威胁,这还不是最危险的,如果这股匪军与郑军汇合,势必让郑成功实力大增,那对清军的打击将会大大增强,后果不堪设想。
马得功毕竟是身经沙场历练的老将,继续对那人喝到:“这么说你是吴匪派来的奸细了!”
那人道:“草民是晋北罗溪人氏,姓黄名明台,表字晋国,只因吴氏三匪为害晋北,百姓苦不堪言,我曾募乡兵抵御,但独力难支,乡兵皆被吴匪杀死,我仅以身免逃出,便在此地等候将军多时,万望将军即刻发兵救我晋北百姓!”
“住口,还说不是奸细,竟然敢诱骗本将军,本将军岂能饶你,直接拉去在江边斩了。”几个兵卒立马做出要押走的动作。
黄明台匍匐道:“将军,草民句句属实,大人如若不信,我愿以全家性命担保作书具结,望将军明察。”
马得功令人取来纸笔,当下让黄明台签字画押,一面派人去城中请派援军,一面命人将黄明台绑起来先往晋北前行。
2
吴氏三兄弟,按长幼依次为:吴觐、吴二、吴尾。吴氏三人本在罗溪地主黄斗世家做长工,三人俱是彪形大汉且孔武有力,却不喜田地劳作。三人自小听《陈胜吴广》、《黄巢》、《水浒》,便自认为是豪杰之士,四处结交好勇斗狠之徒,慢慢升起了干一番大事的雄心。
三兄弟加入了抗租的“斗栳会”,因身形高大,又彪悍敢斗,渐渐依附他们三兄弟的人越来越多。
三人最终决定起事,领了一两千兄弟,先往黄斗世家冲去,黄斗世听闻,慌忙携带家眷出逃避难,只有一裹三寸金莲的小妾行走不便而滞留家宅。
吴氏三兄弟抓黄斗世不得,最终绑来黄斗世小妾,在这个小妾绝望地哀嚎声中将她开膛破肚,歃血祭旗了。吴氏三兄弟将黄斗世遗留的财物粮和粮食分给众人,当下众人欢呼,吴氏三兄弟烧了黄宅,领了众人,往山上安营扎寨去了。
吴氏三兄弟分别在三座山上结寨,吴觐据半岭寨、吴二据玉叶寨、吴尾据香炉寨。其中玉叶寨地形最好,驻台登高可窥晋江、南安、永春、惠安、仙游五县,为兵家驻军宝地。
揭竿而起初,尚能勉强维持“仁义”之名,但随着地主乡绅的奔逃,能够打劫的对象越来越少,为了能凝聚山寨弟兄的心,最终山寨的弟兄连普通百姓家也进去搜刮豪夺了,甚至百姓的耕牛也不放过,常常拉至山上,当场宰杀分食。
有一日,吴尾带几个喽啰在洪濑六甲街上游逛,见一街边渔民在卖河鲜,吴尾想带回山寨尝鲜,便问那渔民:“鱼篓里有多少只鱼?”
“四五尾。”
“你说有多少只?”
“四五尾。”老实的农民依旧小心回到。
“好呀,竟然敢骂本大王死吴尾。”吴尾顿时暴跳如雷,抓起渔民衣领。抽刀就捅。
街边民众见此在惊呼中四处逃去,吴尾哈哈大笑,捡起地上的鱼篓,扔给一旁看呆的年轻喽啰接住,然后一行人大摇大摆慢慢返回山寨,一路竟然无人敢来阻挡。
3
马得功一行人行至四十多里,但见村庄破败,偶遇路边乞讨之人也多衣不蔽体,惨不忍睹。
前方探马来报,一荒废的寺院发现大量土灶,马得功赶紧策马前去察察看。
寺院大多仅剩残垣断壁,唯有大殿尚保有数片碎瓦,三宝神像横躺在地,而大殿地板上歪歪斜斜排列着数百口土灶,地板上尽是牛骨,兵荒马乱的时代,佛祖也只能接受眼前的荤食供奉了。
眼前一片狼藉的景象,让马得功深感吴匪的发展迅速,如不及时铲除,可能随时直接危及府城。马得功当即命兵卒带黄明台来。
马得功亲自为黄明台松绑,边解绳索边道:“适才是为了试探考验先生,现在已知先生所言非虚,特向先生请罪,还望先生见谅。”
黄明台不愧是慷慨激昂之士,当下还了礼。
两人就在殿中席地而坐,马得功对黄明台道:“贼军势大,我们待援兵来此汇合再前往剿灭土匪吧。”
“将军,万万不可,应当即刻前往发兵剿灭。”
“为何不可?”
“将军,这些人已到此劫掠,说明罗溪已经没有他们可以打劫的地方了,这是其一;其二,他们那么多人下山,说明寨内空虚,应该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马得功点点头,不禁再次细细打量起眼前这个书生。
马得功继续道:“我们只有三百人,况且每人身上只有一二日的干粮,如若不能剿灭贼军,也必使自身陷入绝境啊。”
“将军不必担心。”黄明台很镇定。
马得功有些疑惑地看着黄明台。
黄明台继续说:“吴氏兄弟虽然彪悍,但俱是有勇无谋之辈。他们除了在乡间逞强,并没有实力阻挡官军。我们只要把为首的三人擒获,剩下的贼众自然作鸟兽散。吴氏三人,分三山结寨,三山虽然有犄角之势,但相隔毕竟还有些路程,兵在精而不在多,我们只要出奇兵先拿下他们一寨,必然对他们产生震慑,剩下的两寨就好对付了。”
马得功继续问到:“如先生所说,应先攻哪一寨?”
“香炉山山峰高耸,故得‘香炉’之名,结寨的是吴尾。此山上并无水源,故吴尾只能每天派人下山取水,我们只要断了他的水道,吴尾为人暴躁,定然亲自下山抢夺水源,可以一举擒之。”
马得功不由得拍手称妙。
“吴尾被擒,吴觐有勇无谋必然来救吴尾,我们在他必经之路埋伏,便可将他拿下,山上的土匪本就是乌合之众,头目被抓,其余人等必然散去,这样一举就解决了两寨。”
马得功对黄明台的谋划赞叹不已,但还是有些余虑,便问:“那玉叶寨如何?”
“玉叶寨,山高而阔,又可以窥五县,但吴二并无雄才,我们只要让援军围而不打,他必定起疑突围,我们再抓不迟。”
马得功当即拜服,遂决定先领三百人,由黄明台为向导往香炉寨奔袭而去。
4
吴尾听闻水道被断,而把守水道的只有数十人,便不由身边人的劝阻,当下领几个亲随策马下山往水源奔去,行至半路被马得功的伏兵用绳索绊倒坐骑,摔下马来,当场被擒。吴尾被押到罗溪街中,马得功命人用长钉将其活活钉死示众。
吴觐听闻吴尾被抓,率大队人马往香炉寨杀去,行至山间小径,吴觐领数十喽啰先行通行,却被马得功一百多精兵截道当场砍杀,身后人马见状,当即散去。香炉寨和半岭寨先后两天就被平定。
章怀引也领援军赶来,马得功当即部署围攻的方案。很快,吴二就被活抓了,据说是吴二正骑着他的坐骑在跑马场演练,胯下的公马突然发情,冲破了山寨栅门直往清军大营寻找母马交配。马得功得来全不费工夫地抓住了最后一个土匪吴二。
马得功听闻吴二有点谋略,便派章怀引前去招降,但章怀引面对已经是阶下囚的吴二故意讥讽辱骂,并告知了吴觐和吴尾的死状。吴二怒火填膺,一度挣开囚枷当场击杀了章怀引,可怜章怀引再没有展现才能的机会了。而吴二最终被押往洪濑六甲街砍头示众。
5
三寨既除,民众无不拍手称快,四方逃散的难民纷纷返回家园。
马得功盛情邀请黄明台到军中任职,黄明台言:“晋北重复安定,心愿已了。”力辞不就,躲往金溪山中隐居起来。
康熙二年,马得功在进攻厦门的战役中阵亡,朝廷历数其功追封马得功为一等侯,谥号襄武,并允其子孙世袭罔替。
而黄明台的事迹,渐渐被人遗忘,只留存于《晋江县志·四十七卷·人物志·捍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