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看完快三天了,一直想认真写写影评,结果到现在也没写出什么正经东西来。可能爱到深处就不过如此,就像爱一个人,其实你也根本说不出为什么爱TA一样。
我突然想到,是枝裕和的电影应该是最适合相亲男女去看的。因为他的电影里除了包含基本三观,还有家庭观,情感感受力,为人的细腻程度等等。可以说,一个共情能力越高,对他人伤痛越敏感的人,越能在他的电影里看出丰富的细节来。如果你的相亲对象,在出了影院,看你默默流泪,还觉得莫名其妙的话,基本就能断定,你们勉强生活在一起,也很难幸福。你指望他自然懂得的每一个需要体恤你的小细节,他都感受不到。你期待他对你的委屈感同身受的时候,他也不以为然。更别说那些你们可能在三观上就南辕北辙的分歧了。
你连续看几部是枝裕和的电影,会恍惚感觉自己就生活在他的电影里。你洗碗摘菜,洗了澡吹风的各种瞬间,都会觉得像电影中的场景。他就是这样一个导演,他的电影是对生活的高度还原,细致到夏天的风扇,把塑料袋吹鼓假装的足球,信手拈来,尽是你自己生活里的道具。情绪也是一样。是枝的电影,一种是特别生活流,谈不上什么情节,一种是新闻事件,特别有话题性。但他会把生活美化得像个故事,把事故处理得好像生活。那些在他电影里出现的,离异家庭,父子代沟家庭,亦或是被母亲抛弃的留守儿童,甚至小偷之家,最终呈现出的,也都只是个跟你的家庭没什么差别的普通人家。你做得事,小偷家族也会做,你有的爱,他们也一样没差,甚至可能更多。从来没有一个人物,或者家庭,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是被边缘化的。这可能就是我最喜欢他的原因。我们国家的电影,总是喜欢尽量把人物区别于寻常,在这条越走越偏的路上,我们的审美甚至会把人物做得区别于正常。所有的电影人物,都仅止于电影本身而已。但是枝裕和的人物是活在我们身边的,是你出了影院,还感觉他在你心里,因为那些人物,分明就是各种层面的你自己啊!
很多悲剧,你看完一遍是拒绝再回顾的,因为当头一棒的痛苦,只能承受一次。可是枝裕和的悲伤,你是愿意再看一遍的,因为那种痛感才特别像我们日常的哀伤,有一点义愤填膺,但最终却无可奈何。他能激发你的善良,但我们大部分的善良,只能淡然围观而于事无补。是枝的电影在这种时候就显示了他的厚道,他不会让你陷入一种挫败的自责里,他只不过微笑着提醒你,请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同情心哟!这种平和的力量,至少是我想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法。
这大概就是我自觉自愿做是枝裕和脑残粉的缘故吧,我想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里,用微薄的良善坚持正直,坚持善解人意,坚持不对别人的伤痛麻木不仁。
最后关于这部电影本身,我很想说句题外话。我每次在微博看到关于亲生父母虐待遗弃儿童的新闻时,都会发得评论:社会应该给孩子们有爱的家长,而不仅仅是亲生的家长。并不是每个有生育能力的人,都有为人父母的能力。希望我们的法律与世俗,再也不会把无辜的孩子,送还给那些仅仅付出精子和卵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