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阅读了《五育并举融入高中地理学科教育的框架构建》(陈诗吉,李婧等)这篇文章。 文章有四个一级标题,分别是:德育融入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体育融入高中地理学科教育、美育融入地理学科教育、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地理学科教育。
拜读之后,我对这一框架的理解,有以下几点: 框架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践学科育人。 框架的“底座”——地理学科有待挖掘的丰富的教育价值,为“五育”在地理教学中的融入提供了空间。 框架的“支点”——德育,智育(本文未详谈),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框架的“填充”——“五育”与高中地理学科教育的融合点。德育:从“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 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融入;体育:从“运动认知”、“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融入;美育:从“尚美思想”、“审美意识”、“创美能力”融入;劳动教育:从“劳动思想与认识”、“劳动情感与态度”、“劳动能力与习惯”融入。智育:在学科教育中并非“融合”,而是着意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文中未作具体铺展。
读完文章感触比较深的有两点:
1.有意识的进行“学科育人”,和无意识的进行“学科育人”,还是有差距的。有意识的进行的“学科育人”,说明我们对国家教育方针和当前的教育要求有一定的重视和理解,同时也在有意识的将“育人”融入教学中时,提升了这节课的“高度”或“水平”。
2.有计划的进行“学科育人”,和无计划的进行“学科育人”,也是有差距的。偶尔几次将“育人”融入教学,只能说我们有意识的进行了“学科育人”,但是是不是实现了“育人”,那就不好说了——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里的“慢”,也有一层含义就是需要长时间的浸润。因此,制定计划进行“学科育人”,才能有方向、有目的、有底气,有效果的真正的实现“育人”。
这篇文章便让地理学科育人有了实施依托和路径参考。
还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就是,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脑海中关于“体育”与地理学科教育的融合,仅仅停留在不同区域体育活动的特色,以及体育运动与地理研学或者地理实践的融合。读完之后发现原来自己的理解是如此狭隘。就像每次读陈诗吉老师的文章或听他的讲座一样,总会打破潜意识中的浮于表面的“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