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32. 做好信息化教学需要“刻意练习”

王博士:“教师从数据出发教学,清晰地 ‘看到’ 学生的反馈,进而推论他们的内在思维,这是现代课堂最核心的要素之一。”

通过这段时间的课堂观察与实践反思,我认为教师的教学预设应当是基于教学经验形成的动态能力框架,而非固定不变的剧本。这种预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数据素养的三重维度——

1、敏锐的数据意识:能够识别关键教学数据

2、精准的学情诊断:基于数据进行即时学情分析

3、灵活的策略调整:根据诊断结果实施针对性教学


但对于课堂的走向,老师应该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成。而不是在自己的舒适圈做一节漂亮的“演示课”,即剧情全都由老师执笔导演;而应该在常态化的课堂上,看到每一名孩子的思考,用学生的未经预设的生成作为课堂上的针脚串联整堂课。这种以学定教的方式,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持续"会学"的能力——从独立自学到协作群学的完整学习能力。

在这种“生成性课堂”中,学生实现了从知识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变。每个班级因其独特的生成过程而形成不同的学习轨迹,这正是人文教育的魅力所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自然生成的教学内容,往往能更准确地把握学习痛点,实现精准教学。

因此一节好的课,教师需不断地发掘、促进学生在课堂的生成;对于学生的数据和反应,教师需提升自己基于数据判断学情以快速做出相应教学策略的能力。


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区别传统教学最好的一点,就是能够忠实、完整、精准地记录和呈现课堂数据,这其中包含学生的学情数据以及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教师的教学活动数据,通过数据帮助老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这篇陈蕾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在常态化使用麻吉星教学之后,由于设备问题“由奢入俭”之难的故事,失去了精准数据的支撑,学生学情又变得模糊,难以基于真实学情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

这些数据帮助教师突破表象认知,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持续提升专业能力。要达成这样的教学境界,教师需要在一次次无法预料的学情数据变化中,不断锤炼两种核心能力:数据解读的准确性和教学决策的精准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走进学生中间去,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