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星期二晴亲子日记莒县一中高中部2023级14班驰翔爸莒县第三实验小学2021.9驰程爸2535
理想化客体需要——
指孩子在成长中,尤其是沮丧或恐惧的时候,
需要与有力量的他人相联结,获得被支持、被安抚的体验,从而产生安全感。
比如一个2岁孩子磕碰到头了,哭着跑向妈妈——
这就是孩子向妈妈寻求理想化客体的需要。
当妈妈温和地抚摸拥抱孩子,亲吻他的额头,孩子很快就恢复平静,甚至额头也感觉不到疼了。
是因为妈妈有魔法吗?
当然不是。
这一种典型的日常互动,其实就是——
父母发挥理想化客体的功能,给予孩子力量,安抚了孩子内心的恐惧。
通常来讲,理想化客体的功能体现在2个方面:
其一:以陪伴者姿态,
给幼小的孩子提供安全、支持的功能。
影片中奥吉的妈妈,一直梦想成为儿童读物插画家&美术老师。
奥吉出生时,她只差一篇论文就能拿到硕士学位了。
但为了儿子,她选择了暂停学业——
随后10年里,她全方位照顾奥吉成长,陪伴他做了27次脸部手术,教授他各类学科知识。
但她并没有放弃画画,且她画的每一幅画作,主题都是奥吉。
用女儿维娅的话来形容:
“弟弟就是妈妈心中永恒的太阳。”
在妈妈无微不至的陪伴下,奥吉健康地成长,并爱上了科学,梦想有一天成为宇航员。
直到10年后,奥吉开始到学校上学,妈妈才回归学业,继续完成硕士论文。
其二:以保护者姿态,
给痛苦的孩子提供平静、安抚的功能。
奥吉正式上学第一天,被班上同学嘲讽为“小丑”“怪物”,没人愿意跟他玩。
晚上回到家,他躲在头盔里闷闷不乐,不肯吃饭。
妈妈温和地劝他摘下头盔,与之交谈——
奥吉:我为什么长得这么丑?
妈妈:你一点也不丑,奥吉。
奥吉:你是我妈妈,被迫无奈才这么说。
妈妈:正因为我是你妈妈,我最了解你,所以我说的话才最算数。
奥吉:因为我的长相,没人愿意和我说话,他们会一直这样吗?
妈妈:我不知道。
沉默半晌,妈妈坚定且温和地看着奥吉:
“亲爱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有印记——
你第一次手术时我长了这条皱纹,
你最后一次手术时我长了这些皱纹。
心灵这张地图,给我们指引前方的道路;
而外貌这张地图,则记录我们走过的路途。
它从来都不丑陋。”
听完这番话,奥吉终于放下自我攻击,笑着与妈妈相拥。
从中不难看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如果父母能够无条件陪伴孩子,予以保护,孩子就会获得基本的安全感。
它能够帮助孩子忍受并转化各种不良情绪,比如焦虑恐惧、挫败悲伤等,令孩子重新获得力量,恢复稳定。
这,就是满足孩子「理想化客体需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