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镜

在阳明39岁的时候,他去了庐陵县做具长,在阳明上任之前,庐陵县的情况非常糟糕,那里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并且监狱里面都人满为患了,王阳明不用威刑,严刑去当政,并且还教化百姓,不是只张贴榜文,而只以开导人心为本,只做改变人心的教化,而当时的人们也都往往向法家偏,所以阳明是与普通的走科举之路的儒生是不同的,而王阳明在那里把他的治理措施下来之后,那里的情况也慢慢的都变好了,监狱里的人都不那么多了,渐渐的都变少了,每天来告状的百姓也少了很多,而王阳明做具官的经历,与他的圣贤梦有矛盾吗?不,没有,因为他这样做也是成为圣贤其中的一部分,也是成为圣贤的一个道理,为百姓造福,是圣贤中的一个体现,所以,是毫无矛盾的,只不过,他不是像当时的读书人一样只追求利益,名利,只为了当上官。

在阳明看来,学者如果想要成为圣贤,要磨自己的心,而每个人的心就像一个镜子,常人上面有许多的污垢,要用力的刮磨,把自己的心刮得很明亮,而磨镜之磨也就是知行合一。但是该怎么磨呢?知行合一,刮磨是是在实践上磨的,在做的事情上磨的,要不是天生坐在那里就可以磨,而一面明镜,天真的明镜,万物照在上面时都不会扭曲,而圣人的心照在天地万物同样不会扭曲,因为是纯净的,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体现他原本真正的光芒,而普通人的心是驳蚀的,所以要通过打磨去达到明镜,但是有的人的镜子上,如果还有一点点的明的地方,那么尘埃落在上面就很容易拿掉了,但是如果尘埃落在了污垢上面,那还怎么能够发现尘埃呢?

让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有的人生下来就知了,而其次,有的人是通过学习才知道,还有些人是因为不懂,因为困,才去学的,但是,只要你最后能求得真知,学得真知,这样努力的去学,达到了“知”那么,这些就都是一样的了,而传习录里面,说论知行的三重境界是,生之安行,学之利行,困之勉行。阳明说自己是“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活得长也好,短也好,但是只要做到了实行合一就行。但是还有一种人,是困而不知的,那么怨天尤人也不知道,而这也是最可怕的。

有的人处于困境,不要空想困境,你要想通什么让你处于困境,要在具体做事的事上去磨,你不能光在那空坐着,只看起来在表面上磨,那就能算是磨了?那不能算是磨,就比如说孝顺,你要把你的人心推到父母身上去孝顺而不是是为了做这个孝顺的事才去孝顺的,比如说你孝顺你的父母却还参杂着想要你父母的遗产啊什么的,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抚养我们,我们就会掺杂着惯性思维,因为这些是应当的,他们应当抚养我们,里面有着杂质,这就不算是磨,你要把它当做一件事情, 按私心私欲去做一件事情是容易的,那是你的某种欲望,你明明明白这个游戏已经把你祸害的不行了,但是游戏对你的影响已经很大了,顺着你的欲望多容易?而比如说我们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可能会说是为了考大学,为了有很好的学业之后能有很好的工作,而这些也就是我们的惯性思维,所以,我们要磨,这是难的,但是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人有习性,但是那是常人,如果人想活出不一样的自己那是难的,所以,这也就是凡人情好易而恶难,但是我们去磨的话,他说非常值得你去追求的,非常有价值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知道儒家都是要修那一颗仁心的,最后儒家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成仁,而如果想要成仁的话,向内那便是成己,也就是内修,...
    Le0nard0阅读 1,450评论 0 1
  • 王阳明在他38岁多的时候提出“知行合一”这一言论。他自己为了实践这一思想。于是在阳明39岁那年,到庐陵这个地区...
    river李一承阅读 4,090评论 0 1
  • 我们都知道,对于儒家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仁心外推。而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还有朱熹,和我们最近才开始学的王阳明,都...
    R远微阅读 2,953评论 0 0
  • 说到磨镜,你能想起什么?根据生活经验,你是不是直接会想起卫生间的镜子,每天都要照一照,看看帅气美丽的自己。长...
    River本大魁阅读 3,339评论 0 1
  • 欲为圣人, 当之若何?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及其学派认为,如果想要成为圣人,就应该存天理而灭人欲,也即是...
    兰海粟阅读 3,408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