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他38岁多的时候提出“知行合一”这一言论。他自己为了实践这一思想。于是在阳明39岁那年,到庐陵这个地区,并且要好好治理这个地方。而做官因为也是做圣贤的一部分,作为圣贤的根本就是为天下苍生的美好幸福而努力,而当官就是必经之路。
于是王阳明来到这里当官,以他圣贤之心,行政的时候自然不使用特别多的刑罚或者武力,主要是以开导那些做错事或者思想没有解开之人的内心为主要目的,而事实证明这一领导方法效果非常好:最开始,这里贫富差异很大,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偷盗的,也有胡乱征税的,每天还有很多人来法庭举报其他人。而王阳明来到这里后走着类似孔子之路,改变人心。这种方法效果很好的,那些犯罪的人变少了许多,每天来举报投诉的人也变少了,人们的内心中的杂质逐渐变少了。而这里之前其他的官员,大多数都是走的法家之路,都是只管人民的行为,以及约束他们做一些事。而没有让人们从内心之中真正改变。而王阳明,就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知行合一的行中的一部分。
到这年冬天11月,王阳明发表了一番关于贤德,清明的内心的言论—清明的内心是怎样的?如何才能拥有一个清明的内心?
王阳明在此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圣人之心如明镜,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去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圣人的内心如同明镜,上面没有灰尘,自然而然就不需要打磨。但是普通人的心上面全都是污垢灰尘,必须要从最深处的地方疼刮一番。把所有污垢去除。那其他的灰尘才能被显现出来,再被剥下就可以不费力了。
在王阳明看来展现自己纯净的善心在行动中刮磨身心,他们是相互的,不能分开,这也就是知行合一的磨练方式。对于王阳明的理解,在论语中也有一句话可以应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虽然大多数人都处在困而学之的层次。但是只要这些人经过努力,依然会达到很高的层次。不用担心,自己最开始的起点。
在这些话中,王阳明还有第二个观点:要经历“行”,经历困境和磨难,并且在一些事件上打磨自己的心性。而只要是镜子最里面一定是光亮的,只是外面被事后蒙上了一层污垢,灰尘。这就是人心,没有人最开始是坏的。只要打磨自己一番,就能展现出最里面的明镜。
那一次他也说了一句话:“烦人情好易而恶难。”普通人喜欢好做的食物,不喜欢难做的,只停留在舒服的层面。一个人如果停留在自己本能的层面,顺着自己的习性。虽然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这样却不能打磨自己。如果与自己本能相反的去做,才会打磨自己。这就像我有时在上课时。每次都听得同学回答问题,而自己虽说脑子在想,但是嘴却不说。这就是停留在本能的层面,没有让自己提升到一些不舒服的层面就不会改变。
一个成功的人一生中永远都处于更高的困难层面,只有这样才会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