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了吗?
如果你今天特别想吃一碗辣味的牛肉面,而你的家人认为太辣对身体不好,给你端了一碗清汤面,那么,是不是在吃饱过后,依然有一点点遗憾和想念呢?
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父母、老师的,都想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给他们最好的环境、最好的教育,给他们苦口婆心的讲道理,一有时间就想着给他们打电话或者送点心.......可是你逐渐发现,孩子的成长似乎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他们对朋友和同学总是笑脸相迎,对你却不耐烦;他们宁愿捧着手机熬得两眼通红,也不愿意和你聊聊天出门逛逛;甚至于你对他的关心,被当做啰嗦和负担;有时候,你明明是一心为孩子着想,却在沟通之后自己生闷气。
其实,不是你不够爱孩子,也不是孩子们不懂事,而是在你和孩子之间,存在一种客观现象:代沟!我们无法要求孩子们完全体谅父母心,因为他们毕竟年纪尚小,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努力读懂他们的世界。
你是不是看到孩子的成绩退步,或者不理想,第一句话就问:“为什么这次考这么少?你到底有没有在认真?你看看别人的孩子考多少,再看看你?”或者,自以为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为了你,辛辛苦苦赚钱,就是希望你有一个好前途,而你.......”又或者,你积极主动地找老师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到底哪一科薄弱,或者开始抱怨哪一个老师不好。
其实,这些言辞和举措,对于孩子的成绩进步,帮助并不是很大。你的批评、指责或者煽情,只能在短时间内刺激孩子,而一旦有新的记忆或者触动,必然被刷新。首先,你应该反问自己,陪伴孩子的学习过程的时间?是否了解孩子付出的努力程度?一次的考试成绩,不仅仅说明他的学习态度,很有可能是方法不当或者考场紧张,又或者其他的原因。我们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所以,当他们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沮丧的、是落寞的甚至是自卑的。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关怀、是理解是一个帮他理清思路指明方向的人,而不是一口一句的质问与指责。
当你看到孩子的成绩,不要只盯着分数,要懂得看他的排名变化,看他与班级平均分、单科最高分之间的差距,因为每次考试的难度系数不同,分数并不能说明一切,而懂得正确面对差距才是最科学的方法。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一定是学习不认真。其实不然,每个孩子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是有一定的差距,从生理角度上讲,基因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努力去弥补先天的差距。但是,后天付出努力的程度,和兴趣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于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我就是从小特别喜欢文学的人,从我还没有出生,我妈妈给我做的胎教就是听《四大名著》、就是读报纸、读故事;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别的孩子学钢琴学舞蹈,那个时候特别热门的就是这两个项目,而我母亲毅然决然把我送去学书法,一学就是六年,她觉得写一手好字比谈一手好琴更重要,于是拿着鸡毛掸子逼着我学。到了小学三年级,送我去学英语、学播音主持,这也就是为什么小桥作为漳州人,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从小妈妈的教育就是按照她认为的,书法、英语、播音、写作.......我是一个没有周末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特别凄惨地奔波于各个补习班,当时虽然不能理解母亲的用意,但是因为所学的东西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所以我坚持下来了。当我在全国演讲大赛上拿了特等奖,当众人惊讶一个福建人竟然可以用普通话征服自己的梦想,我便非常感恩母亲当初的固执与坚持。直到今天,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虽然老师偏科严重,但作为一个语文特长生,我确实用这一个学科,养活了自己,甚至养活一家人。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你必须足够优秀。
显然,我们在培优孩子的时候,也是希望他们能有一技之长,能够安身立命并活得精彩。所以,在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进步的同时,要帮助他们找到爱上学习的理由,帮助他们找到愿意和家长、和老师分享的动力。不要让教育只是父母的独角戏,而应该让孩子成为导演,我们作为助演,不抢他们的风头,却帮助他们不昏头。
期中考试快到了,给孩子定目标的时候应该怎么开口呢?鼓励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时候应该如何祝福呢?你是否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存在困惑和疑虑呢?给小桥留言,我们共同进步。
记住,没有万能的教育,只有恰当的方式。没有永恒的胜利,只有持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