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将孟尝君谦逊有礼和孟尝君自私狭隘几方面进行对比,体现出孟尝君的优点和不足,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孟尝君。作者又深入思考,挖掘出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不足,以及他自私也是情有可原,通过孟尝君的事例也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看站在怎样的立场去评价的。
关键词:谦逊有礼 自私狭隘 礼贤下士 私利 胆小 童年经历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四君之一,他曾依靠父亲留下的遗产,广招宾客以养士,扩大自己的势力,可见孟尝君的确是有一番才能。不过也有人说孟尝君是名不副实,以他的能力来看恐怕能以背负盛名,所以我认为孟尝君这个人的品质有好有坏,下面就就从我的观点了解孟尝君的主要事迹,看看孟尝君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到底能不能担当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名号,以及他作为君子的两面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谦逊智慧,君子风范。
首先,孟尝君在招揽人才时,不分来者的身份贵贱,只要有一定的才能,便会将他们收留下来,并且对留下来的人一视同仁。
有一个才能一般,但擅长伪装成狗的人和另一个才能一般但却擅长模仿鸡叫的人前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将他们都收留了下来,并将他们两人与其他门客一样对待。其他的门客对于与这两个人为伍感到羞耻,但孟尝君还是坚持将这两个人留了下来,并且对他们像从前一样好。战国时期,孟尝君带着门客到秦国旅行,秦昭王向留他做相国,他不肯,被秦昭王扣留,他准备逃离秦国回到齐国,于是他的一个门客拿着一件白狐裘从宫殿的狗洞里钻进去,向秦昭王的宠妃贿赂,宠妃于是跟秦昭王求情,王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孟尝君在清晨出逃,但是秦国规定,鸡还没打鸣时不准开城门,于是他的另一个门客就模仿鸡打鸣,守门卫士一边咒骂着“今天鸡怎么叫得这么早”一边打开了城门,孟尝君得以顺利逃回齐国。人的才能有大有小,大的才能有大的用处,小的才能有小的用处,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才能小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所以对于人才,不能强求全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而应该视其才能大小量才使用。对此,孟尝君就有着过人的见识。
其次,孟尝君另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智慧。
孟尝君出生于不吉利的日子,父亲田婴要求将他扔掉,但被母亲偷偷抚养成人。孟尝君去见父亲时问父亲为什么不要自己。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孟尝君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便沉默不语。孟尝君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无言以对。由于孟尝君才智过人,各诸侯国请求田婴将其立为嗣,他得以继承父位。 而且当初那个擅长伪装狗的人和那个擅长模仿鸡叫的人前来投奔孟尝君时,孟尝君并没有他们才能低下而将他们拒之门外。其他的门客对此持有异议,孟尝君也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用人的态度。孟尝君和随行的门客在秦国遇险,一众才能卓异的门客全都束手无策,反而是两个“鸡鸣狗盗”之徒凭借所谓的“雕虫小技”救大家脱险,这件事也充分证明了孟尝君不凡的用人智慧。
再次,孟尝君也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他对门客的态度都很好,为了显示他没有偏袒任何人,曾经将自己的饭端给食客吃,可见他对待食客宽容、有好多的态度。在他的门下,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的他的故事也很精彩。冯谖是个怪人,在当时见过他的人都这样评价他,当初他投靠孟尝君,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就被孟尝君收留了。收留后,冯谖不仅不知道感恩,还整天抱怨自己的伙食不好,孟尝君听到了他的抱怨后,做出了改进,冯谖还是不满足,抱怨自己出门没有车坐。孟尝君又给他配上专车,这样以后,冯谖还是不满足但是他也并没有说出自己的要求,孟尝君又尝试着问别人,别人回答冯谖还有个老母亲,于是孟尝君又好好善待他的母亲,冯谖最终没有再抱怨。从这件事中便能看出,孟尝君同样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孟尝君这个人,确实很喜欢收纳人才,就算有些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他也愿意接纳。而且是真心诚意地要对他们好,这些事情都体现了孟尝君是一个爱才宽容大度的人。或许在他心中有自己独特的人才的评价标准,他相信那些表面上看似平凡的人实际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之人。
自私狭隘,利己主义
孟尝君是一个两面性的人,他忠于君主,也顺从于民,但是他也有他的缺点。
首先,孟尝君太好面子。
当初,赵国的老百姓和咱们现在的人一样八卦,听闻名满天下的孟尝君来了,都来组团来求合影,好发朋友圈。结果悲催了,孟尝君本尊矮小瘦弱,跟人设严重不符,赵国老百姓纷纷奚笑:“还以为薛公是个高富帅,原来长这样!”想想,孟尝君这个人,自视甚高,哪里能受得了这种侮辱?而且,此时的孟尝君,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东躲西藏只为保命的惶恐少年。当这种噩梦般的耻辱感再次涌上他的心头,孟尝君便爆发了。他一怒之下大开杀戒,几乎屠了全城,将许多无辜的老百姓也牵扯其中,犯下千百年来都无法洗白的人生污点。
孟尝君的性格和幼年的经历紧密相关,在显赫身份背后,孟尝君始终是一个没能走出心理阴影的惶恐少年。当他重回权利巅峰时,势必变本加厉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所以他为了不被嘲笑,为了自己所谓的尊严,屠了一座城,这种为了自己利益的行为,当真是不可取。
其次,孟尝君对君主不忠,不恪守公道正义和规矩。
孟尝君以自己的私利为重,为了报仇,要去攻打自己的母国--孟尝君原本是齐国的臣子,存在齐国当过一段时间的宰相,在他做丞相的这段时间里,齐国的百姓无一不是安好,每一个人都幸福的生活着,而这时齐王害怕孟尝君夺取了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将孟尝君罢免官职将其放逐,孟尝君十分的生气,反正在当时战国时期,魏国和齐国正打的热火朝天,孟尝君便跑到魏国去做丞相,这不就相当于齐国将自己内部的情况告诉了魏国吗?。孟尝君跑到了魏国去做丞相后,帮助魏国站起来,而这时齐国和魏国两国又开战了,孟尝君在那一战中攻打了自己的母国齐国,这足以证明,他为了保住自己在他国的地位,为了能够报仇便去攻打自己的母国,让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我认为这是十分羞耻的,我相信这一点不只是我这么认为吧!孟尝君在这一点上可谓是做的尽心尽职,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下自己的尊严,妥妥的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的利己主义者啊。
再次,孟尝君虽有才能,但是勇气不足。
孟尝君任齐国宰相时,一次他的侍从魏子替他去收封邑的租税,三次往返,结果一次也没把租税收回来。孟尝君问他这是什么缘故,魏子回答说:“有位贤德的人,我私自借您的名义把租税赠给了他,所以没有收回来。”孟尝君听后发了火一气之下辞退了魏子。几年之后,有人向齐愍王造孟尝君的谣言说:“孟尝君将要发动叛乱。”等到田君甲劫持了愍王,愍王便猜疑是孟尝君策划的,为避免殃祸孟尝君出逃了。曾经得到魏子赠粮的那位贤人听说了这件事,就上书给愍王申明孟尝君不会作乱,并请求以自己的生命作保,于是在宫殿门口刎颈自杀,以此证明孟尝君的清白。愍王为之震惊,便追查考问实际情况,孟尝君果然没有叛乱阴谋,便召回了孟尝君。孟尝君因此推托有病,要求辞官回薛邑养老。
因为害怕、担心而出逃,他多次在坎坷和困难中能脱逃还要多亏他广施恩德,收留的那些门客。很多次,田文深陷险境都是他曾帮助过的贤士出手相助,田文才得以幸免于难,古代的贤士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三种,有勇有谋,有勇无谋,有谋无勇,而孟尝君便就是第三种,有谋无勇,他才智过人,懂得招揽贤士为己所用,但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却表现出懦弱,缺少了一些胆识和英勇。
当初孟子因为魏子私自将他的钱借给别人而生气,又在别人传谣言是不正面质疑,而选择出逃保命,但魏子却并没有因为孟子的自私自利而生气,反倒为他澄清,实在是比孟尝君要强太多了。
所以说,孟尝君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大度,但只是对自己招揽的人才大度。从以前的故事中不难看出他又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并且有些狭隘的人。只是因为赵国的人说他长得不好看他竟然动怒杀掉一个县的人才罢休。
但毕竟隔了那么久的历史,我们也只能从一些文段可后人的评价中了解他,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站在孟尝君的角度去想想他的所作所为。
亦正亦反,相对相生。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孟尝君不分贫贱富贵的“礼贤下士”也确实得到了回报,不仅帮自己招揽人才,强大自己,而且能给后世留下个好名声,但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孟尝君“礼贤下士”,也是有很多坏处的。
首先,不择良莠的礼贤下士影响了他在后世的名声。
王安石曾说过,孟尝君的门客帮助他扮狗偷白裘,学鸡叫来逃跑这件事,也包含另一种意思,就是说孟尝君的门客中,大多都是这类货色--只会些鸡鸣狗盗之事,于国无益。从此可以看出,孟尝君不分富贵贫贱的礼贤下士,只是用来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帮助他逃跑。所以孟尝君礼贤下士,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了国家,虽然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好的,可是对于百姓们来说就不一定是好的了。《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记载,当孟尝君没有钱供食客了,便向百姓纳税。对于食客们来说,碰见孟尝君这样一个主人是挺不错的,但是对于百姓们来说,孟尝君这样子的行为,影响到它后世的名声是必然的。
其次,容易使小人有机可乘。
孟尝君这样不分富贵贫贱的礼贤下士,很容易让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有机可乘,因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能单从表面来看一个人就评价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外表看上去很坏的人,不一定就真的是坏人;而真的很坏的人也不一定看起来就很坏。所以,虽然说我们不能根据人的外表区别对待,但是我还是不完全认同孟尝君不分富贵贫贱礼贤下士的行为。就比如说当孟尝君落魄时,他的那些食客就都会离他而去,以此可见,他的那些食客,也并不是什么能够同患难共苦的人。
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着两面性的。“礼贤下士”固然是好,又得士心,又能帮助自己,还能在当时得一个好名声。但是“礼贤下士”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自己的私利?还是为了国家?显然,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就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的。再看看战国四君子其他三人,他们礼贤下士,赡养门客却是为了为国家效力,为君王效力,我认为,这样的,才是真正的“礼贤下士”。
既然每件事都有两面性,那么孟尝君懦弱的一面也一定隐藏着好的一面。
首先,他懦弱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由于小时候不被人在意而产生的。
孟尝君的身份其实是不容小觑的,而且,他家族的势力也很大。可是,孟尝君在小时候是不被他的父亲田婴所喜爱的,甚至他的父亲还不想养活他。虽然他的母亲悄悄养活他了,但在他的父亲得知他活着的时候,也是非常的生气,恼怒的,还是田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他的父亲田婴提出“礼贤下士”这个建议,才博得了父亲的重用。
其次,懦弱也是一种以退为进。
以项羽为例。当初,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如果当初项羽听从了乌江亭长的话,渡江保命,说不定会在另一个地方有所成就;也有可能再东山再起,可是他太过英勇,自认为是天要亡我之时,所以会被英勇所误。反观孟尝君,他应秦王之邀出使秦国,秦王因担心放他回去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便将他软禁了起来。这时田文的一个食客便扮成一条狗偷了狐白裘献给了秦王中的一个妾,让她说服了秦王放田文离开。到函谷关时,让另一个食客发出鸡鸣叫的声音,骗过守卫开了城门,使他回到了齐国。孟尝君被秦王软禁时,没有以死明志,而是利用鸡鸣狗盗这种不光明的方法保住了一条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逃回齐国后,又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 所以说,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立场去强迫别人,只能从你站的角度去评价他。若你站在孟尝君的立场来看,就会知道孟尝君所做的一切也都是有原因的。
对与错,好与坏,并没有那么绝对,只是看你所站的立场罢了,也许孟尝君并不愿意礼贤下士呢,也许孟尝君的自私也是有原因的呢……
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我们不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轻易去评价他人,因为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选自:
[1] 司马迁《史记》 《孟尝君列传》
[2]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
[3] 简书 作者 清风南笙 时间 2018-6-17
[4] 百度app 评孟尝君
[5] 百度app 孟尝君自卑的原因
[6]百度app 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