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1.12请停止无效的阅读!(3)第二个坑:阅读对象错误

第二个坑:阅读对象错误


我们从第一个坑跳出来了,找到了自己的阅读目的,不再做无意义的、盲目的阅读。

通过思考,我们找到了自己的阅读目的。也许我的阅读目的是提升认知,增加知识或者强化专业能力。

目的可能是多维复合的,该如何排序呢?如何选出最需要的目的呢?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阅读什么呢?阅读对象是什么呢?


如果选择了错误的阅读对象,我们就难以实现阅读目的。

也许会收获一些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与阅读目标不相关,既无法帮助我们实现阅读目的,又无用武之地、会被慢慢遗忘。


比如,你的目的是提升职场竞争力,但是读了一堆散文诗集,能实现目的吗?

比如,你的目的是增加行业专业知识,但是找了一些名人传记,和目的相关吗?

比如,你的目的是强化专业技能,但是盯着行业研究报告看,能用得上吗?


这就如同我们吃饭:本意想补充铁元素,但选择了吃小铁珠这个错误的方式。虽然当下有饱腹感,但是铁珠是无法被身体消化吸收的,不可能给我们提供铁元素,只能原封不动的排泄出身体。

并且,这种坚硬的金属物质,会对娇嫩的肠胃内壁造成刺激,可能会导致腹痛、呕吐、肠梗阻等,严重的还会导致穿孔性腹膜炎。



如何出坑?


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正确的阅读目标呢?

上文分享过:阅读/学习的目的是:消除期望和现状之间的差距


根据周期长短,我们的阅读目的可以分为两类

1.短期目的:解决当下的问题

2.长期目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根据阅读目标,如何选择阅读对象呢?

两步走:先选择阅读领域,再选择该领域里的书籍


一、选择阅读领域

正确的阅读对象,应该是对我们很重要的,并且我们当下缺少的。

所以,选择阅读领域,可以先从两方面来衡量

重要性:对你工作/生活的重要程度

缺失性:在这项内容上面的缺失程度


可以通过给这两个方面打分(假设每项10分),来选择出最适合的阅读领域。


举个例子:

从我的生活和个人发展来考虑,我的长期阅读目标是提升个人认知、学习能力、工作效率、授课能力。

从解决当下问题的角度来说,我在2023年面临接管人力资源部门的临时任务,这是当时的工作需求、也是短期阅读目标。

符合这些方向的,对我来说都是重要的。

这几个领域中,我最缺失的是人类资源的专业能力,因为我之前一直都只做培训板块,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什么经验。

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在选择阅读领域时,给这三个类别分别打分,打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打分完后会发现,得分最高的是人力资源类,因为在当时它是重要又缺失的。所以当时应该选择这个领域的书籍。


到了2024年,我们新招了一位总监,我把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工作还给了他,我还是主要负责我的培训工作。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不再需要过多的关注人力资源其他板块的工作,薪酬、绩效、员工关系这些都不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板块。

结合当时的情况,我重新选择阅读领域,分别打分如下:

这次打分,选择的阅读领域是个人成长类。



通过给这两个维度打分,可以选出最适合的阅读领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再增加一个指标:是否能用

如果这个内容阅读完后,很快就能够投入实际使用,当然是最好的。

只有用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还是以刚才的案例举例:

2023年,我需要接管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了解并管理整个部门的工作。

所以,人力资源类的书籍我学完就能够在工作中使用起来。

加了这个指标后,总打分如下表,最适合的阅读领域是人力资源类:


2024年,我只负责我的培训工作,当时我计划开发一门和个人成长相关的课程。

我阅读了这个领域的书籍,马上可以把它应用到课程开发当中。

再次打分如下表,最适合的阅读领域是个人成长类:


通过这三个指标,通过表格化的评分,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找出对自己重要的、自己缺失的,并且很快能够派上用场的领域。这三个总得分最高的领域,是我们当下最适合的阅读领域。

正确的、适合的阅读对象,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实现阅读目的,并且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选择书籍

选定领域后就可以在该领域内选择最适合的书籍,最这一步其实挺简单的,只需按照这几个原则来选即可


选书籍的原则

1.查看该领域的豆瓣排行榜,优选上榜书籍、排名靠前的书籍

2.先选通俗经典,再看资深大部头

3.优选长销书,慎选畅销书

4.查看作者的权威性、内容的可信度以及信息的时效性



选择正确的阅读对象,让我们有效地实现阅读目的。选择的时候只需要两步走:先选择阅读领域、再选择阅读书籍

期待我们都能够找准阅读对象、跳出无效阅读的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